外院快讯

学术动态丨中国外国文学学会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分会第六届年会在上海交通大学召开

Published:2025-10-29  Views:-

10月24日至26日,中国外国文学学会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分会第六届年会暨第四届主编/院长论坛在上海交通大学闵行校区举行。来自伦敦大学学院、爱丁堡大学、北亚利桑那大学、香港大学、香港理工大学、香港都会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山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四川大学、山东大学等海内外164所高校的324名专家、学者及研究生参加了会议。  

本次会议由中国外国文学学会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分会、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主办,由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与《文学跨学科研究》《当代外语研究》《外语导刊》《中国比较文学》、人大复印资料《外国文学研究》《探索与争鸣》《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3家学术支持单位协办。

本届年会以“人工智能时代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的科技转向”为主题,旨在探讨在人工智能时代背景下,如何通过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推动人文学科拥抱科技变革,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自主知识体系,致力于为国内外专家学者提供一个交流思想、分享成果的平台。会议开幕式于10月25日上午在上海交通大学闵行校区菁菁堂举行,由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党委书记朱一凡主持。

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刘卫东出席开幕式并致辞。他代表学校对各位与会专家学者表示热烈欢迎,并强调上海交通大学始终高度重视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积极支持科技与人文的协同创新。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技术革命交织的时代背景下,人工智能正在深刻改变人类的文化交流与认知方式,也为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刘卫东指出,人文学者应以更高的学术站位和更宽广的视野,服务国家战略,回应时代关切。

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尚必武致辞。他回顾了学院百余年来的发展历程,强调学院始终紧密契合国家、民族与时代需求,在回应这些需求的过程中不断发展与超越自我。他指出,本次以“人工智能时代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的科技转向”为主题的年会,正是对时代需求的回应,也体现了交大外院为学术交流和思想碰撞搭建的重要平台,并预祝年会圆满成功。

中国外国文学学会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分会会长,上海交通大学彭青龙教授致辞。他指出,科技人文共同体是服务人类需要的共同体。在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科技需要人文思想的指引回归服务人类的本位,人文学科也需要借鉴科技的先进成果完成改革创新。为最大限度发挥科技人文共同体的作用,他提出了“四新原则”:一是更大力度的古为今用;二是更加深刻的洋为中用;三是更加包容的科技新用;四是更加务实的学以致用。最后,他呼吁与会学者发挥主观能动性,将个人成长与国家命运结合,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本次年会设置了2场大会主旨报告、1场特邀作家跨界讲座和1场青年论坛主旨报告。10月25日上午的第一场大会主旨报告分别由北京外国语大学金莉教授、湖南师范大学郑燕虹教授和上海交通大学王升远教授主持,苏州大学孟祥春教授主持特邀作家陈楸帆讲座,共有七位知名学者作主旨发言。

上海交通大学王宁教授发言的题目为“数字人文之于比较文学和世界文学研究的意义”。他认为,尽管美国意大利裔比较文学学者佛朗哥·莫瑞提的“远读”策略,标志着一种新的阅读和研究范式的诞生,但“远读”对我们的世界文学研究仅提供了一个粗略的历史轮廓。真正要把某个经典作家研究深透,仍然需要细读该作家的作品。因此,远读与细读的结合是理想的世界文学研究方法。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浙江大学聂珍钊教授关注AI阅读与文学的计算分析批评。他通过具体技术案例,论证了AI在文本信息提取和内在规律揭示中的潜力,并根据AI阅读与机器阅读在文本分析中的不同作用对二者进行了区分。他认为,AI阅读与机器阅读的融合与互补,预示着文学研究将迈向更加智能化的新阶段。

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刘建军以“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自主知识体系建设的基本原则”为题进行了精彩报告。他认为,创建科学且符合未来历史发展要求的中国外国文学自主知识体系,需要遵循四大基本原则:一是体现先进文化的本质特性;二是契合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使命;三是符合数智时代知识体系建构的要求,并立足前百年来的研究成果;四是具备正能量的实践性品格。

浙江工商大学文科资深教授蒋承勇从人的动物性与理性切入,探讨AI时代人文学科的科技转向。他指出,AI虽然能够模拟人类理性,却无法承载动物性所体现的生命体验。因此,人文学科需要重新审视理性与动物性的关系,在技术时代坚守人的价值主体性,避免陷入单纯的工具理性陷阱。

特邀作家陈楸帆的报告“人工智能时代的创意写作教育”结合自身8年AI共创实践与高校创意写作教学经验,提出了“对抗性生成教学法”。他强调,当大语言模型写作能力已超越人类创作者的平均水平,创意写作教育必须从“禁用”转向“智用”,核心使命从技巧训练转向培养AI无法企及的人文创意能力。

上海大学曾军教授的发言“从AI文论到媒介文艺学”强调了人工智能时代文论知识体系重构的必要性。他从媒介文化史的角度介入AI与文艺理论的对话,认为AI文论的构建思路需要从技术入门、媒介视角和理论反思三方面展开,方能从文艺发展史角度回应“科技革命日新月异”问题,激活已经经典化了的文艺基础理论。

南京师范大学林敏洁教授以“反战书写:日本民间记忆的文学解构及传承研究”为题进行主旨发言。她认为,研究日本民间记忆的文学解构及其传承,能够探究日本社会对战争记忆的认知与重构方式,从而完善日本民间反战记忆的研究体系,为区域国别和平议题提供文学视角的解读。

上海交通大学王鸿东教授详细介绍了上海交大提出的“AI+教育教学”三年行动方案,强调人工智能助力教育变革这一重大命题的核心在于,如何应用AI加强课程体系改革,优化学科专业设置。他指出,只有将AI和HI(人类智能)深度融合,从知识融合和技术融合两个方面构造“AI+HI”育人新模式,才能为高等教育提供高质量的变革潜力。

 

本次年会设置了十二个平行分论坛与八个研究生分论坛,围绕“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自主知识体系构建”“人工智能与文学研究的范式转型”“全球南方视域中的推想文学”“比较文学方法论与区域国别研究”“跨文化视野下的文学经典重估与比较研究”“比较文学与跨媒介研究” 等议题展开了热烈的交流与讨论。

平行分论坛一

平行分论坛二

平行分论坛三

平行分论坛四

平行分论坛五

平行分论坛六

平行分论坛七

平行分论坛八

平行分论坛九

平行分论坛十

平行分论坛十一

平行分论坛十二

 

研究生论坛一

研究生论坛二

研究生论坛三

研究生论坛四

研究生论坛五

研究生论坛六

研究生论坛七

研究生论坛八

10月25日晚举办院长/主编论坛。论坛由《当代外语研究》副主编、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杨明明教授主持。《外语导刊》主编、国防科技大学陈勇教授,人大复印资料《外国文学研究》主编、中国人民大学范方俊教授,《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主编、河南大学李伟昉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主编、上海交通大学彭青龙教授,《中国比较文学》主编、上海外国语大学宋炳辉教授,《文学跨学科研究》副主编、浙江大学杨革新教授,《探索与争鸣》主编、上海文化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叶祝弟、《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主编、华中师范大学曾巍教授,分别介绍了各自期刊的创办历史、所获荣誉、期刊特色、刊载范围、用稿情况及对青年学者的扶持等。

在问答环节,各位主编针对现场师生提问,围绕学术论文选题意义、文本可比性、AI时代期刊学术伦理、青年学者理论创新等问题进行了耐心详细的回应。他们特别强调研究应结合时代需求、具有宏观视野,并鼓励青年学者和研究生既深耕专业领域,又培养跨学科视野。

 

10月26日上午的大会主旨发言分别由清华大学王敬慧教授和华中师范大学罗良功教授主持,共有四位知名学者发言。

南京大学全球人文研究院院长何成洲教授重点讨论了比较文学的跨媒介转向。他从文学创作过程中叙事与不同门类艺术的融合、文学阅读与传播过程中的跨媒介转换以及比较文学自身作为一个世界作品的文化干预性三个方面进行论述,认为随着新技术、新媒体、新观念的涌现,比较文学越来越重视媒介的物质性,同时强调科技与人文的深度融合。

中国人民大学全民阅读教育研究院院长郭英剑教授的发言从数字人文的全球视野出发,关注AI技术(如知识图谱和多模态分析)如何打破地域与语言的藩篱,助力跨文化文学对话。他以中国与拉美文学的交互分析为例,探讨AI如何通过大数据挖掘文化交汇点,重塑全球文学的知识生成机制。

同济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吴赟教授针对AIGC语境下文学翻译面临的新挑战,探讨译者如何在文化脱嵌、风格扁平化、读者趣味重构等新趋势中把握文学性与文化可译性的动态边界。她以典型中外文学文本在AI介入时代的译介分析为案例,强调译者要转变为文化中介与美学重构者的角色,从而实现文学文化翻译的可持续发展。

杭州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周敏教授以“人工智能与世界文学的重构”为题发言。她分析了不同媒介形态对文学生产与传播逻辑的深刻影响,主张重新思考作者性、文本性与创造力的概念边界,突破人类中心主义的认知框架,以“媒介—技术—文学”的复合视野,参与构建一个开放的、多元的、动态生成的世界文学新图景。

 

青年论坛由上海外国语大学程心教授和上海交通大学薛松副教授主持,共有4位青年学者分享创新成果。

中国人民大学陈涛教授聚焦数字人文与电影形式研究,结合近年来的实证案例,分析并展示了“远读”电影形式的具体路径,从镜头时长与剪辑节奏、画面构成与色彩运用、场面调度与演员运动、镜头匹配与人景关系四个方面,提出定量与定性结合、“远读”与“细读”相融的电影形式研究新方法。

上海交通大学季程远副教授介绍了通用大模型与检索增强生成(RAG)技术赋能社会科学教学研究的路径,并展示其团队搭建的“上海交通大学计算社会科学平台”如何辅助比较文学课程的文本分析。他指出,通过结合外部知识库,RAG技术的引入有效缓解了模型的“幻觉”问题,为其在严肃研究领域的应用铺平了道路。

华东师范大学陈俊松教授的报告以谭恩美的《喜福会》、侯赛尼的《追风筝的人》和石黑一雄的《上海孤儿》为例,探讨移民叙事中母国文化的保存之路。他提炼出以麻将、风筝和侦探游戏为代表的文化符号,发现这些文化元素不仅构成了主要叙事线索,也在异国他乡保存母国文化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上海交通大学邹理副教授将当前文学研究中的数字技术路径置于世界文学思想史和全球文化共同体的语境中,探讨数字技术、世界文学与全球文化共同体的再想象。他认为,借助数字技术对文学文本进行阅读,可以为构建更加包容、多元的文化共同体提供途径,打破“西方中心”的世界文学叙事,并为非西方文学作品创造更多展示机会。

 

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分会副秘书长、南京大学都岚岚教授主持闭幕式。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分会副会长、南京大学高方教授作总结致辞。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代表梁晓莉女士介绍了外教社在数字人文出版及学术成果转化方面的计划,并呼吁学界同仁积极参与。最后,都岚岚教授宣布,下一届分会年会将由南京大学承办。

经过全体与会学者的共同努力,本次年会圆满落下帷幕。年会研讨所取得的成果,必将为推动新时代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学科的守正创新做出贡献,在服务国家战略、促进文明互鉴中发挥更大作用。

Copyright: 2013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cross ICP No. 2010919

Technical support: Weicheng Interconnec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