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动态

文治高端讲坛暨“文学叙事中的记忆研究” 工作坊在外国语学院成功举行

发布时间:2015-07-02   阅读次数:-

文治高端讲坛暨“文学叙事中的记忆研究”

工作坊在外国语学院成功举行

 

    2015年6月30日,继本月中旬成功举办“文学叙事中的情感研究”工作坊之后,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又迎来了另一位重量级国际学者——欧洲科学院院士、丹麦奥尔胡斯大学比较文学系斯文德·艾瑞克·拉森(Svend Erik Larsen)教授。拉森教授应我院特约研究员尚必武教授的邀请,做客“上海交通大学文治高端讲坛第547讲”,以“记忆、迁徙与文学:一部有关记忆冲突的叙事作品”为题,与尚必武教授、林玉珍博士等就文学叙事作品中的记忆研究展开对话,为我院师生贡献了一场精彩纷呈的学术交流盛宴。

    拉森教授是知名的国际比较文学研究学者,著作等身,在国际知名学术刊物上发表重量级论文300多篇,近年来尤其在记忆研究方面进行了深入钻研。在本次讲座中,拉森教授由浅入深,首先为大家梳理了有关记忆研究的五组对立概念:记忆是过去的还是现在的;记忆是回忆还是忘却;记忆是个人的还是集体的;记忆是阈于方位的还是阈于话语的;记忆是地方性/国别性的还是跨地方/跨国别的。在此基础上,拉森引入了“迁徙文学”概念,并认为这一概念不同于“移民文学”,前者强调移民在整个移居、定居过程中建构自身记忆的过程,而非最终的记忆产物。在这一过程中,移民们由于自身文化背景的不同,必然遭遇记忆冲突;而应对记忆冲突也就成为文学作品探寻的重要主题之一。澳大利亚知名作家克里斯托斯·西沃卡斯的国际畅销作品《那一巴掌》就是这样一部作品。通过详析作品中八位叙述者对于同一桩记忆冲突事件的不同看法及所采取的处理方式,拉森探讨了因为文化记忆之不同所造成的人物心态的差异,并认为解决记忆冲突的一个策略是进行协商,协商的结果之一应该是谅解。可惜,正如小说本身所展示的,谅解未能达成,因此协商的结果可能令人失望。尽管如此,拉森教授通过自己的研究发现,文学作品为读者提供了解决记忆冲突的可能性。这便是《那一巴掌》的记忆研究价值所在。这样解读具体作品的分析实践为大家展示了另一个研究视角,显示了记忆研究的强大阐释力。

    与拉森精彩发言形成呼应,林玉珍博士跟大家分享了自己对艾丽丝·门罗近期作品中人物个人记忆的一些发现;认为这些人物的记忆对于小说中老年女性主人公的日常生活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引领着她们求生、重生并开心地继续未来生活。尚必武教授则聚焦石黑一雄的作品《上海孤儿》,将大家引入对“上海记忆”的理解,探讨了记忆的虚假性与欺骗性,并通过梳理小说叙述者对于自身身份的追寻,重新诠释了“孤儿”这一概念。

    在自由交流阶段,我院师生与拉森教授就“记忆的可靠性”、“记忆与怀旧的关系”、“记忆的多种展现方式”等相关问题进行了热烈探讨。这场中西方学术思想和文化的交流无疑取得了预想成效,获得了圆满的成功。

地址:中国上海东川路800号上海交通大学闵行校区杨咏曼楼

  邮编:200240  网址:http://sfl.sjtu.edu.cn

​​​​​​​ 电话:021-34205664 (党政办公室)  021-34204723(教学科研办公室)

Copyright @ 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旧版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