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7日至19日,中外语言文化比较学会知识翻译学专业委员会年会暨第三届知识翻译学学术研讨会在上海交通大学顺利召开。此次会议由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中外语言文化比较学会知识翻译学专业委员会、《当代外语研究》编辑部、上海市外文学会共同主办,来自全国各地高校的近200位专家学者参会。
(参会代表合影)
开幕式致辞
10月18日上午开幕式由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党委书记朱一凡教授主持。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尚必武教授代表东道主致欢迎辞。
(朱一凡教授主持)
尚必武院长对与会嘉宾表示热烈欢迎,并简要回顾了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的办学历史。交大外语学科肇始于南洋公学译书院,而翻译在学校学科建设与发展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自知识翻译学提出以来,不断取得理论突破,凸显出其重要学术和应用价值。他希望与会学者能够充分交流、碰撞思想,共同为知识翻译学的未来发展贡献智慧,并预祝研讨会取得圆满成功。
(尚必武教授)
中外语言文化比较学会会长、浙江大学吴笛教授在发言中阐述了“知识就是能量”的核心观点,强调翻译是实现知识应用与传播的关键途径。他认为,知识翻译学是一门研究如何通过翻译,使不同国别与文化的知识“起死回生”并获得新能量的学科,其终极目标是促进文化交流与文明互鉴,助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吴笛教授)
浙江大学文科资深教授许钧的线上致辞,他对知识翻译学的蓬勃发展给予高度肯定,认为该学术共同体始终坚持以问题为导向,系统性推进从知识翻译原理、理论到路径的全面研究。知识翻译学为深化翻译认知、构建系统的翻译观、历史观、价值观及实践观提供了新路径,其“真、善、美”原则对翻译理论与实践研究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许钧教授)
《中国翻译》杨平主编高度评价了知识翻译学所迸发出的蓬勃生命力与学术创造力,认为其理论框架日益严谨、逻辑链条持续完善,为理解跨语言知识流动提供了有力工具,为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构建贡献了译学智慧。
(杨平主编)
中外语言文化比较学会知识翻译学专业委员会会长、《当代外语研究》主编杨枫教授回顾了知识翻译学四年来的发展历程,指出该理论已从初步构想发展为体系完备的学术流派,形成了以“四梁八柱”为核心的理论框架。希望学界同仁共同努力,通过开展有组织科研,凝心聚力集体攻关,超越单纯描述,创造新的思想,推动学术成果的国际传播,彰显中国学者在全球学术话语体系中的声音和智慧。
(杨枫教授)
专家主旨发言
四川外国语大学胡安江教授在题为“英国早期现代译者‘伊丽莎白化’知识生产方式考察”的主旨演讲中,通过分析伊丽莎白时期的翻译史实与典型译本,从知识转换与话语实践角度探讨了翻译行为的历史动因与内涵。
(胡安江教授发言)
(西南大学杜世洪教授主持)
武汉大学刘军平教授的主旨演讲题为“知识转型中的翻译:文明互鉴与知识创新”。他从知识翻译与文明互鉴的视角,强调知识翻译在异质文化之间的互补、互证、互识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功能,深刻阐释了知识翻译在推动知识转型与文明对话中的核心作用。
(刘军平教授发言)
(四川外国语大学李金树教授主持)
同济大学吴贇教授在题为“科技术语的跨知识体系翻译:范式转换与话语建构”的主旨演讲中,考察了“量子”“细胞”“气候正义”等科技术语在汉语语境中的引入与演化历程,深入剖析了术语建构的逻辑脉络与本土化策略。
(吴贇教授发言)
(中山大学詹成教授主持)
上海交通大学朱一凡教授在会议上发表了题为“关于概念翻译史的思考”的主旨演讲。她指出,“等值联结”“底层预设”与“脉络化”等核心语汇有助于深入解析概念在跨语言、跨历史语境传播中所经历的复杂过程,并最终揭示蕴藏于概念翻译内部的操纵、竞争、受纳与矛盾等深层模式。这对于推动翻译史研究的理论自觉与范式创新具有积极意义。
(朱一凡教授发言)
(西班牙马德里大学罗慧玲教授主持)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蓝红军教授在题为“论知识翻译的公共性与阐释性”的主旨演讲中,系统阐述了知识翻译的公共性与阐释性两大核心特征,一个保证了翻译的相对客观性,一个催生了翻译的创造性。
(蓝红军教授发言)
(宁波大学梁真惠教授主持)
华中科技大学黄勤教授发表了题为“陈荣捷英译《近思录》中“仁”与“敬”之新儒学知识建构与价值阐释”的主旨演讲。她认为陈荣捷通过对核心概念的知识重构与价值阐释,不仅突显了新儒学独特的知识形态与价值取向,更为其在西方世界的传播奠定了知识合理性与价值认同的基础。
(黄勤教授发言)
(中山大学邵璐教授主持)
湖南师范大学肖华锋教授在会上作了题为“翻译传播、知识翻译和翻译外交的关系:关于翻译的功能性阐释”的主旨演讲,对翻译传播、知识翻译与翻译外交三者的逻辑关系进行了系统性梳理,翻译传播奠定了技术基础,知识翻译提供了认知框架,而翻译外交则最终实现价值的整合与升华。
(肖华锋教授发言)
(安阳学院单伟龙教授主持)
福建师范大学岳峰教授的主旨发言题为“知识翻译学对当代翻译学范式的转换与话语重建”。他强调知识翻译学从人类知识视角重新界定翻译本质,不仅在理论上构建了全新的研究范式,也在方法论上为翻译研究与实践开辟了新方向。
(岳峰教授发言)
(东北师范大学金胜昔教授主持)
苏州科技大学张生祥教授发表了题为“知识的再定义与知识翻译学的学科空间”的主旨演讲。他从认识论视角对“知识”概念进行重新探究,致力于提出一个具有学术共识的操作性定义。在理论创新方面,提出了DIKIW新模型,并系统阐述了知识翻译学的几种基本分类。
(张生祥教授发言)
(北二外蒋璐教授主持)
上海外国语大学耿强教授在会议上发表了题为“人工智能驱动学科翻译史研究范式探究”的主旨演讲。面对人工智能驱动人文社科研究的新形势,耿强教授提出,应从数据、方法、过程与问题四个维度系统构建人工智能驱动的研究范式,为探索数据化时代的知识生产开辟新的可能。
(耿强教授发言)
(苏州科技大学郭雯教授主持)
西安翻译学院袁小陆教授的发言题目为“知识翻译的国家性”。他指出,翻译并非简单的符码转换,而是由国家性所界定的不同世界之间的碰撞、协商与融合。翻译作为知识再生产的过程受到国家意志与战略利益的主导,翻译研究需以国家性为关键枢纽。
(袁小陆教授发言)
(孔令翠教授主持)
浙江理工大学文炳教授作了题为“知识翻译学视角下王阳明“良知”“知行合一”“致良知”等概念英译考”的主旨演讲。他指出,王阳明思想中的关键概念在英语世界存在严重译名分歧,并剖析了思想概念词特有的翻译难点及译名分歧的深层原因。
(文炳教授发言)
(西安外国语大学赵毅慧副教授主持)
南京师范大学许多教授以“关于知识翻译批评的若干思考”为题,探讨了文学翻译中知识生成与传播的复杂机制。他指出,译者身份、动机、惯习与观念深刻影响着知识的生成与传播路径,强调翻译批评应当立足译者与知识的互动关系,加强对译者主体的系统性批评。
(许多教授发言)
(成都理工大学刘永志教授主持)
武汉大学黄敏译审/副教授的主旨演讲考察了翻译中知识与语言的双向互动关系。他通过解析翻译在知识“采集-分析-传播-后(效)果”全流程中的作用,提出四阶优化路径,为实现地方性知识的世界化传播、促进更加公平的跨国知识流动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借鉴。
(黄敏译审发言)
(东南大学曹新宇教授主持)
西安外国语大学冯正斌教授的主旨报告以高罗佩对《狄梁公四大奇案》的译创实践为个案,探讨了中国明清公案知识实现世界性建构的历程。
(冯正斌教授发言)
(华南理工大学战双鹃教授主持)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戴光荣教授在大会上作了题为“知识翻译技术学:本体立命与逻辑理据”的主旨演讲。他立足技术哲学与翻译知识的双重视域,系统剖析了该学科本体立命与逻辑理据两大核心哲学命题。
(戴光荣教授发言)
(上海财经大学郭鸿杰教授主持)
18日晚中外语言文化比较学会知识翻译学专业委员会第三届常务理事会召开。专委会会长杨枫教授倡议通过主办高层次学术会议、开设研究方法培训、加强发展联盟建设、创建专属学术公众号等举措扩大学术影响力,与会常务理事踊跃发言、建言献策。
(常务理事会现场图)
此外,会议设置了五个平行论坛,围绕知识翻译学原理、学科知识翻译史、真善美作为翻译方法论、知识的翻译与翻译的知识、知识翻译学与文明互鉴、翻译与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知识的地方性与翻译的世界性等多个议题展开深入研讨。
大会闭幕式的分论坛总结部分由华中师范大学的覃江华教授和苏艳教授主持。四川外国语大学翻译学院院长李金树教授代表下届大会承办方表态发言。
(覃江华教授)
(苏艳教授)
(李金树教授)
中外语言文化比较学会知识翻译学专委会副会长、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孟祥春教授致闭幕辞。他倡导大家向前辈的探索精神和谦逊态度学习,为人类留下宝贵的学术遗产,并不断将其发扬广大,使其焕发勃勃生机。至此,这场团结、高效,富有创新与探索精神的研讨会圆满落下帷幕。
(孟祥春教授)
地址:中国上海东川路800号上海交通大学闵行校区杨咏曼楼
邮编:200240
网址:http://sfl.sjtu.edu.cn
电话:021-34205664 (党政办公室)
021-34204723(教学科研办公室)
Copyright @ 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旧版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