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活动

人工智能时代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的科技转向:中国外国文学学会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分会第六届年会暨第四届主编/院长论坛(二号通知)

发布时间:2025-08-20  

科技以理性驱动文明进程,人文以智性孕育精神财富。二者本应相辅相成,然当下学科分野犹存,技术飞跃与人文关怀时有错位。随着人工智能浪潮席卷全球,数字人文蓬勃兴起,算法深度嵌入文化传播,AIGC等新兴创作模式层出不穷,持续催生新的审美想象和话语体系。这一变局既重塑了知识的生成机制,也为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

面对这一深刻的科技转向,人文学科亟须在风云激荡中守正创新。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应当打破“文理殊途”的藩篱,在技术与文化的交汇处锻造思想新锋。唯有主动应变,拓展研究疆界,革新方法范式,方能回应科技时代之问,以人文精神引领未来之路,为学科持续发展注入新的动能。

由中国外国文学学会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会主办、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承办的“中国外国文学学会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分会第六届年会暨第四届主编/院长论坛”将于2025年10月24日至26日在上海召开。本届年会的主题为“人工智能时代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的科技转向,诚邀各位专家学者拨冗参会,共谋科技人文融合发展的新篇章。

 

一、会议主题

人工智能时代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的科技转向

 

二、分论坛设置分论坛及召集人简介请见文末“分论坛详情”

主题一、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构建

分论坛一 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自主知识体系构建 (罗良功 华中师范大学教授)

主题二、数字人文与比较文学

分论坛二 从远读到遥观:数字人文新进展(陈涛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赵薇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

主题三、人工智能时代的文学创作、文学翻译与文论创新

分论坛三 人工智能文学文本生成比较研究(杨革新 浙江大学教授、曾巍 华中师范大学教授)

分论坛四 人工智能时代的文学变体研究(薛原 上海交通大学教授)

分论坛五 人工智能时代的文学翻译与翻译文学(邵璐 中山大学教授)

分论坛六 人工智能与文学研究的范式转型 (曾军 上海大学教授)

分论坛七 人工智能时代的文论创新与批评工具建构(王峰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

主题四、数字时代的文学传播

分论坛八 文学传播中的算法霸权、殖民与解构(都岚岚 南京大学教授)

主题五、比较文学与媒介研究

分论坛九 跨媒介与比较文学(何成洲 南京大学教授)

分论坛十 现代主义的媒介革新与技术想象(王博文 上海交通大学助理教授、姚晓玲 华东师范大学副教授)

分论坛十一 社交媒体中的文化形象跨域互动建构(施东来 上海交通大学副教授)

主题六、科技转向视野下的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分论坛十二 解构与重构:大变局时代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的理论与实践(高方 南京大学教授)

分论坛十三 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中的国家形象(吴攸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

分论坛十四 世界文学中的科学与技术叙事 (邹理 上海交通大学副教授、程心 上海外国语大学教授)

分论坛十五 科学技术发展与文学形式创新(郎梦晨 上海交通大学助理教授)

主题七、科幻文学中的文化经验与跨学科研究

分论坛十六 科幻文学中的地方与世界(江玉琴 深圳大学教授、赵思琪 上海交通大学助理教授)

分论坛十七 科幻文学跨学科研究 (程林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教授)

主题八、跨学科视域下的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

分论坛十八 医学人文与跨文化翻译研究(王敬慧 清华大学教授)

分论坛十九 比较文学方法论与区域国别研究 (陈靓 复旦大学教授)

主题九、经典与古典文学比较研究

分论坛二十 文学经典重估与比较研究 (张莉 郑州大学教授)

分论坛二十一 中外古典学与中外文明探源比较研究 (丁瑶 上海交通大学副教授)

 

三、会议时间与地点

时间:20251024-26

地点: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

地址:上海市闵行区东川路800号具体地点敬请通知

 

四、报名方式及费用

请参会学者于20259月21日前将回执(附件1)发至会务邮箱bjwxykwhyj@163.com。

2025年9月30日(含)前会议注册费800元,在读研究生400元;2025年10月1日(含)后会务费1000元,在读研究生500元。与会者差旅费及住宿费自理。

 

五、缴费流程

方式一:微信扫码缴费

  1. 进入支付页面后,教师统一输入 800 元、学生统一输入400元进行支付;
  2. 输入姓名、联系方式等个人信息;
  3. 如需要开具发票,请务必准确填写单位发票信息以及邮箱。

(此早鸟票二维码将于2025年10月1日失效)

 

方式二:登陆上海交通大学网上缴费平台并进行注册缴费

1)登陆上海交通大学网上缴费平台并进行注册,网址http://www.jdcw.sjtu.edu.cn/payment/

点击“校外人员登录”,注册账号后登陆

2)注册后请登陆,选择相应会程:人工智能时代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的科技转向。填写支付金额,确认无误后,点击右下角的“支付”

3)点击“支付”后出现如下界面:

点击支付方式(微信或支付宝)或银行名称,并在左下角填入发票信息

如需报销,请在“是否修改缴费单位名称”一栏选择“是”修改【缴费单位名称】,此缴费单位名称将会作为发票抬头。如不修改,则默认为注册名字,开具【个人发票】。发票一经开出,不退不换

 

六、特别说明

根据民政部、中央社会工作部《关于发布〈全国性社会组织评比表彰项目清单〉的公告》(民政部公告第581号),本次会议原计划的“优秀论文评选”活动将取消。对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表歉意,仍诚挚欢迎大家积极参会交流。

 

七、分论坛详情

主题、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构建

  • 分论坛 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自主知识体系构建

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被列为外国语言文学的主干学科方向,强调从跨文化角度研究国别文学之间的关系以及文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不仅体现了中国的学术自信,也彰显出加快构建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自主知识体系的必要性。当下人工智能技术的深广影响则进一步加大了这一领域自主知识体系建设的复杂性和紧迫性。本论坛将围绕中国比较文学观念方法重构、跨文化研究理论建设、跨文化研究视域下比较文学研究的理论与实践、作为学科的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知识体系建构、人工智能时代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创新等方面的宏观或微观问题展开研讨。

  • 分论坛召集人

罗良功

华中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外国文学学会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分会常务理事。

 

主题、数字人文与比较文学

  • 分论坛 从远读到遥观:数字人文新进展

本分论坛鼓励推广数字人文在比较文学与跨学科领域的综合运用,打破传统方法无法处理海量数据的瓶颈,无论是以传统文本为中心的“远读”,还是以影像为对象的“遥观”,都可以与各种尺度上的阐释批评相结合。本论坛欢迎就中外文艺理论及历史上的重要课题开展量化分析,依据人文数据进行定性判断。不仅聚焦数字计量方法对文学艺术文本的数据挖掘与可视化分析,亦关注作者生平、文人交往、创作背景、文化环境及传播途径等文本之外的诸多方面,尤其鼓励运用文理交叉的跨学科方法挖掘传统研究方法难以发现的课题,拓宽研究视野和范围。

 

  • 分论坛召集人

   

陈涛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副院长、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数字人文研究院副院长

 

赵薇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数字信息研究室、数字人文与计算批评实验室负责人

 

主题、人工智能时代的文学创作、文学翻译与文论创新

  • 分论坛 人工智能文学文本生成比较研究

随着大语言模型的迅猛发展,人工智能文学创作已从技术实验走向文化现实,深刻改变着文学生产、传播与接受的传统模式。本分论坛聚焦人工智能文本生成的比较研究,旨在探讨AI创作在不同文化语境下的表现差异、审美特征及其对传统文学观念的冲击。

本分论坛拟从以下维度展开讨论:1.比较不同AI模型的文学生成机制与美学特征,分析其在诗歌、小说、戏剧等文体创作中的能力边界;2.考察AI文学在中西方文化传统中的接受差异,探讨算法偏见与文化表征问题;3.反思人机协作创作模式对作者性、原创性等核心文学概念的挑战;4.评估AI生成文本的跨文化传播潜力及其对世界文学格局的影响。  

通过跨学科对话,本分论坛期待推动文学研究的方法创新与范式转换,为理解人工智能时代的文学变革提供理论支撑,并为人文学科应对科技挑战贡献智慧。

  • 分论坛召集人

杨革新

浙江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曾巍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主编编审

 

  • 分论坛 人工智能时代的文学变体研究

人工智能时代的文学变体研究是一个跨学科、多维度的复杂命题,涵盖文学创作形式、创作方法、文学传播、文学接受及相关理论重构等多个层面。如今,无论是网络小说、网络游戏和网络短剧等多元的文学变体创作形式,还是人机协同、跨媒体和跨媒介的文学创作方法,抑或是层出不穷的新文学主题的萌发,都使得当代文学与传统文学之间存在显著差异。今天,这些新的文学创作正成为文化和文明交流与互鉴的重要形式。在此过程中,坚守文学的人文内核与开放性创新,将成为应对技术冲击的关键。如何防止技术异化消解文学的人文光辉,如何规约人机共生的文学生态系统,以及如何定义数字时代文学的终极价值,都是亟待探讨的重要议题。

  • 分论坛召集人

薛原

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德语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外国文学学会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分会理事。

 

  • 分论坛 人工智能时代的文学翻译与翻译文学

人工智能的迅猛跃迁,正深刻重构文学翻译的知识体系与实践范式。生成式语言模型虽极大提升效率,却在文学性再现、文化意蕴传达等方面引发深层反思。技术理性与人文精神的张力,成为当下不可回避的学术议题。本论坛以“人工智能时代的文学翻译与翻译文学”为主题,聚焦智能技术对译者身份、审美判断与创作方式的重塑,剖析其在处理叙事风格、文化隐喻与审美细节时的能力边界与适用条件,探讨翻译文学在智能语境中的生成机制、跨文化流通与接受模式。旨在廓清人工智能与文学翻译的互动逻辑,寻求效率与审美的动态平衡,开辟兼具创新活力与人文厚度的翻译新图景。

  • 分论坛召集人

邵璐

中山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外国文学学会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分会常务理事。

 

  • 分论坛 人工智能与文学研究的范式转型

在这个百年变局与科技革命加速演进的时代,我们见证了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这一技术不仅在日常生活中深刻改变了我们的行为方式,还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影响文学的创作与研究,成为人文学科不得不面对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在人工智能技术变革的深刻影响下,文学创作与研究的方法正在经历显著的转型。这一转型不仅关乎技术层面的进步,更涉及文学生产范式的全面重构。

  • 分论坛召集人

曾军

上海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 分论坛 人工智能时代的文论创新与批评工具建构

本论坛聚焦人工智能背景下的文论创新与批评方法建构,重点探讨大模型对“作者”“文本”“经典”等核心概念的重塑,深入研究算法批评、数据美学、伦理阐释及跨媒介叙事。议题涵盖汉语语料的价值对齐、人机协同的创作话语权、AI文论教育革新,以及开放型批评工具与术语库的构建。论坛旨在推动中国文论在数字文明中实现范式更新与话语自主,促进人工智能时代的批评实践创新。

  • 分论坛召集人

王峰

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中文系联聘教授,博士生导师。

 

主题、数字时代的文学传播

  • 分论坛 文学传播中的算法霸权、殖民与解构

随着数字平台成为文学传播的核心渠道,算法对文学的生产、播散和接受环节产生深刻影响,同时也引发了关于文化主导权、话语不平等和抵抗可能性的批判性探索。文学传播中的算法霸权、殖民与解构是一个涉及技术权力、文化政治与文学本体论的复杂议题,关涉算法霸权的运作机制、数字殖民的新形态和解构实践的可能性。本论坛聚焦数字时代的文化地缘政治与抵抗诗学,将对文学传播中算法霸权的形成与表现、算法殖民的内在逻辑,以及对其进行解构的可能路径进行研讨,诚邀对该议题感兴趣的专家学者参与研论。

  • 分论坛召集人

都岚岚

南京大学全球人文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外国文学学会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分会副秘书长。

 

主题、比较文学与媒介研究

  • 分论坛 跨媒介与比较文学

主要探讨文学与各个门类艺术之间的互动与融合,包含表演艺术与美术等。既作品内不同媒介的混杂与跨媒介指涉,也包含作品外的跨媒介转化和传播。跨媒介既指文本的创作与传播现象,又是一个学术概念,表征一个比较新的理论话语。我们鼓励理论性探讨与中外文本分析相结合,真正推动这个新的研究课题走深走实。

  • 分论坛召集人

何成洲

南京大学全球人文研究院教授,中国比较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外国文学学会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分会副会长。

 

  • 分论坛 现代主义的媒介革新与技术想象

二十世纪初的现代主义在摄影、电影、留声机、印刷等新媒介的冲击下,展开了前所未有的艺术革新,形成独特的技术感知与跨媒介美学。作为一种历史性的技术想象,现代主义不仅重塑了文学的形式实验与跨文化流动,也为21世纪人工智能与算法生成时代的比较文学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参照。本论坛旨在从跨文化与跨媒介的视角探讨现代主义的技术想象与媒介革新,关注其在全球语境中的流动与互译,并思考其对当代科技转向与AI时代文学研究的认识论意义。

  • 分论坛召集人

     

王博文

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助理教授。

 

姚晓玲

华东师范大学外语学院副教授。

 

  • 分论坛十一 社交媒体中的文化形象跨域互动建构

本分论坛聚焦当代社交媒体中的跨文化形象议题,重点关注在国内外社交媒体平台中流通的文字、图像与短视频如何在传播过程中与不同语境的文化脉络产生互动,并借此讨论自媒体与人工智能时代人文学科介入大众文化讨论的新范式。分论坛鼓励与会学者从具体的文本或文化现象出发,结合媒体研究的宏观观察、文学研究的细读方法、文化研究的理论意识等不同领域的强项,共同探讨新一波全球化势能下不同文化形象(包括但不限于国族、性别、特定亚文化圈子等)的建构方式,挖掘并反思这些建构方式背后蕴含的身份政治限制、意识形态角力与主体性动能。

  • 分论坛召集人

施东来

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

 

主题六、比较文学与媒介研究科技转向视野下的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 分论坛十 解构与重构:大变局时代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的理论与实践

在人工智能技术迅猛发展的当下,世界文学与比较文学研究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一方面,全球化与地缘政治变局正重塑文化权力结构,传统“世界文学”概念遭遇挑战;另一方面,生成式人工智能等技术深刻影响了文学的创作、传播与接受方式。就文学关系而言,人工智能技术如何重塑当下的世界文学关系网络?在伦理层面,ChatGPT写作、AI翻译的普及是否会重新定义“作者”“译者”等经典概念?从研究路径而言,数字人文技术的应用是否带来范式转变?面临这些议题,该如何重构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研究的理论谱系?本分论坛试图围绕以上问题,探索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研究的当下与未来路径。

  • 分论坛召集人

高方

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外国文学学会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分会副会长。

 

  • 分论坛十 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中的国家形象

全球化时代,“国家形象”这一复杂的文化建构现象,已成为理解国际关系、文化认同与文明对话的关键。本论坛以“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中的国家形象”为核心议题,旨在探讨文学文本、文艺理论、文化表征以及媒介传播如何塑造、传递并重塑不同民族国家的形象。比如:文学文本如何承载并传播特定的国家想象?跨文化交流过程之中(如翻译、改编、误读)“他者”形象如何被构建并产生变异?不同文化视角下的“自我”与“他者”叙事存在何种张力与对话?本论坛鼓励从比较文学的理论视野(如形象学、接受理论、影响研究)和跨文化研究的实践路径(如媒介研究、文化翻译、国际传播)出发,探讨国家形象在文学书写、影视作品、艺术表达及新媒体传播中的多维呈现,并关注其背后的互动机制、历史脉络与文化逻辑。同时,探讨如何构建更具包容性与对话性的国家形象认知路径,为推动中外文化交融、文明互鉴提出学术洞见。

  • 分论坛召集人

吴攸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 分论坛十 世界文学中的科学与技术叙事

从《俄狄浦斯王》中的年老时期使用的拐杖到《海底两万里》中的潜艇、《弗兰肯斯坦》中的人造人技术、再到吉普森《神经漫游者》中的神经网络编辑技术和刘慈欣《三体》中的智能机器人,科学和技术一直是各类文学叙事的重要焦点。该类叙事在受到人类科学和技术发展影响同时,也不断参与社会中各类科学和技术话语的构建,是折射人类科学和技术概念和观念发展史,甚至社会文化发展史的重要维度。尤其在各类新兴科学和技术层出不穷的今天,文学叙事还具有了“思想实验”(thought experiment)功能,其通过相关情节的构建,对特定科技对人类社会的各类潜在影响进行推演,进而对各类科技发展的负面后果进行提前预警,增加社会发展的确定性。本论坛欢迎关于从古代文学到当代文学中科学与技术叙事的特征,及其与特定时期社会、政治、文化话语、科学和技术观念互动的各类研究。

  • 分论坛召集人

邹理

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

 

程心

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外国文学学会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分会理事

 

  • 分论坛十 科学技术发展与文学形式创新

从量子力学到气候变化理论,从基因编辑到互联网,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不仅为文学创作提供了新的议题,也推动了文学形式的持续更新。一方面,特定的文学形式和叙事策略如何帮助非专业读者理解复杂的科学概念,激发其对科学问题的关注与想象?另一方面,量子纠缠、复杂系统、深时间等科学观念是否呼唤新的文学表征形式与传播机制?与此同时,文学形式是否也可能为科技创新提供灵感,甚至对主流科学话语提出质询与补充?本分论坛拟从文学理论与创作实践两方面探讨科学技术发展与文学形式创新之间的双向互动,投稿话题包括但不限于:

1. 科学技术发展与文学技法实验

2. 科学技术发展与叙事策略创新

3. 科学观念与文学体裁的协同演变

4. 数智时代的文学传播机制变迁

5. 科学技术发展与文学理论建构

6. 科学与文学话语的碰撞与融合

  • 分论坛召集人

郎梦晨

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助理教授。

 

主题、科幻文学中的文化经验与跨学科研究

  • 分论坛十 科幻文学中的地方与世界

科幻文学融汇科技想象与人文使命,纵贯宇宙时空,致力于探讨人类存在、社会发展与共同体生活的多重可能性。同时,科幻文学作为一种文类,兼具地方与世界特性,既立足地方、区域,根植于本土想象;又超越地域、民族、种族、时空,想象错综复杂的世界关系,期待/破坏宏大的世界共同体建构。本分论坛聚焦地方与世界主题,围绕地方性想象、族裔科幻,聚焦科幻的当下性与未来性,探讨科幻为当下现实与未来世界搭建的概念桥梁。本分论坛议题可以集中但不局限在以下议题:

1. 中国科幻文学的世界性研究

2. 族裔科幻研究

3. 科幻与世界共同体研究

4. 多样态的科幻未来主义研究

  • 分论坛召集人

江玉琴

深圳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赵思琪

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助理教授。

 

  • 分论坛十 科幻文学跨学科研究

科幻叙事(文学、影视和游戏等)具有天然的跨学科属性。科幻叙事如何与科技发展相互影响,如何进行未来与历史的世界拟构,如何折射时代精神,如何讨论科技伦理与应用伦理学有何不同,如何想象未来生命形态,又如何被技术方法所分析和阐释……这些都体现在了不同的科幻作品中,也值得在跨学科视域下探讨。本分论坛欢迎对以上问题的个案分析或理论构建。

  • 分论坛召集人

程林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外国文学文化研究院教授。中国外国文学学会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分会副秘书长。

 

主题、跨学科视域下的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

  • 分论坛十 医学人文与跨文化翻译研究

本分论坛聚焦医学中的人文关怀与文化诠释,强调医学不仅是技术体系,更是承载生命意义与伦理价值的人文学科。论坛内容涵盖医学伦理、医学史与哲学、叙事医学、心理社会照护、艺术疗愈等,也关注中医核心概念在翻译过程中的文化转换问题,探讨“厚翻译”、认知语言学与符号学等方法的跨学科应用。同时,论坛还关注文学中的医学书写,讨论疾病、病患与医疗在小说、戏剧、影像等文学作品中的表现,如何激发读者的共情、深化对医学人文精神的理解。我们期待通过本论坛推动中医哲学与人文内涵在全球语境下的有效传播,促进多元文化中的医学人文叙事与跨文化理解。

  • 分论坛召集人

王敬慧

清华大学外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外国文学学会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分会副会长。

 

  • 分论坛十 比较文学方法论与区域国别研究

比较文学强调“跨文化对话”与“文本互文性”,为区域国别研究提供了剖析文化深层结构的关键透镜。例如,可借鉴“影响研究”路径,追踪外部制度、技术或资本如何被特定区域选择性吸纳与重构;运用“平行研究”思维,进行跨区域制度/现象的系统性比较;此外,可借鉴比较文学的“视域说”,以综合交叉的研究脉络考察特定区域如何在与他者(国家、国际组织、跨国思潮)的互动中定义“自我”,从而为区域国别研究提供独特的方法论参考。

本分论坛将从互鉴的视角,重点探讨比较文学与区域国别研究在理论融合、路径构建方面的相关可能性以及相关案例研究。

  • 分论坛召集人

陈靓

复旦大学外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外国文学学会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分会理事。

 

主题、经典与古典文学比较研究

分论坛二十 文学经典重估与比较研究

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正经历着以人工智能为引擎的技术革命。算法重构文本的生成逻辑、机器参与文化的传译过程,数字人文研究方法不仅改变着文学的生产与传播方式,也在根本上挑战着我们对“经典”的定义与理解。这些新的变化迫使我们去追问:在技术理性主导的时代,文学经典如何守护人类的情感与想象力?数字工具嵌入跨文化比较实践之后是消弭了文化隔阂,还是制造了新的误读?本论坛邀请来自不同文化背景与研究领域的学者,共同探讨人工智能时代所开启的文学经典重估的新维度与新价值。

  • 分论坛召集人

张莉

郑州大学外国语与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外国文学学会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分会常务理事。

 

  • 分论坛二十一 中外古典学与中外文明探源比较研究

“文明冲突论”“历史终结论”等西方话语甚嚣尘上之时,回溯古典文明交融的智慧,不仅有助于追溯人类文明的根系,更为探索文明共生与互鉴之道提供了宝贵启示。本分论坛以“中外古典学与中外文明探源研究”为主题,旨在汇聚国内外学者,探讨古希腊罗马、中国及其他古代文明在哲学、文学、艺术等领域的互通与影响,关注文明多元性与连续性的历史逻辑。在数字化浪潮与全球化进程的背景下,本论坛还将聚焦古典文明研究的新方法与新视角,思考古典学在新媒体环境中的传播与再生路径,探索古典智慧在当代社会中的价值转化与现实意义。通过跨学科、多文明的学术对话,推动中外古典学研究的深化与国际交流合作,开拓文明互鉴的新空间。

  • 分论坛召集人

丁瑶

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

 

 

会务联系人

老师 18217277520

老师 18396535803

高老师 13258101541

 

中国外国文学学会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会

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

 

2025820

 

附件一:参会回执

地址:中国上海东川路800号上海交通大学闵行校区杨咏曼楼

  邮编:200240  网址:http://sfl.sjtu.edu.cn

电话:021-34205664 (党政办公室)  021-34204723(教学科研办公室)

Copyright @ 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旧版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