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融合创新,翻译连接未来。随着人工智能和自然语言处理技术的飞速发展,翻译行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变革机遇。2025年4月26日,第五届“思源华为杯”创译大赛颁奖典礼在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举办。在数字化浪潮下,行业精英与教育专家共聚盛会,就创新型翻译人才培养、教学模式革新以及校企深度合作等议题展开深入交流。
第五届“思源华为杯”创译大赛颁奖典礼在人文学院音乐厅举行,上海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院长、全国翻译专业学位教指委秘书长张爱玲,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翻译中心主任、中国翻译协会副会长江燕飞,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翻译中心语言服务部二部部长张丽,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翻译中心资深译审李晓春,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党委书记朱一凡,复旦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翻译系主任陶友兰等嘉宾和专家出席会议。颁奖仪式由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陶庆主持。
会议伊始,由江燕飞致辞。他高度肯定了选手们的积极参与和非凡表现,对赛事的成功举办表示祝贺,表示将继续合作举办创意大赛。同时,他也介绍了大语言模型在企业翻译实践中所发挥的作用,但人类翻译同样不可或缺。
随后致辞的是朱一凡,她代表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对所有获奖选手表示祝贺,并对华为翻译中心的深度合作表示感谢。她指出,本次大赛充分展现了数字化时代青年译者的专业水准,期待双方未来进一步深化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共同培养符合行业需求的高素质语言服务人才。
上海交大外院管新潮作为评委代表对赛事进行了回顾与总结。他指出,本次大赛为学生搭建了展示创译才能的舞台,充分展现了青年学子在该领域的潜力。通过“以赛促学、以赛促教”的机制,不仅深化了对“创译”概念的理解,更拓展了翻译教学的广度,为翻译人才培养开辟了新途径。
紧接着的是颁奖环节。本届大赛共有125名选手分别获得一二三等奖和优秀奖,有3名教师获得优秀组织奖。
一等奖获奖代表(第一名)、来自上海交大外院的毛璐璇同学作了“AI赋能,美绘创译探新途”的参赛经验分享。优秀组织奖获得者、上海财经大学的郭鸿杰老师分享了获奖经验。他以“‘不变’与‘变’”为题,阐释了创意大赛的意义,即一是创译大赛推动翻译教学内容向产业需求延伸;二是促使翻译课程设置与数智技术对接;三是赋予翻译教育在文明传播中新的意义。优秀组织奖获得者、重庆邮电大学的王怡老师也作了经验分享。他强调构建“融创赛聚”四维协同机制的意义,翻译硕士“语言-技术-传播”三能融合,进而实现育人体系重构与实践突破。
三位嘉宾分别作了主旨报告。李晓春的“从大模型翻译质量看人工翻译的价值”主旨报告分析了大语言模型的翻译能力及其不足之处,强调如何匹配翻译场景/目的,发挥机器翻译的最大价值。当下的关键概念是语言服务,而不仅仅是翻译。AI时代专业语言服务人员的核心能力构成是:双语语言理解、跨文化理解、业务理解、掌握语言技术、语言研究能力、翻译项目统筹与规划。
张爱玲以“《学位法》视角下翻译专业学位教育的实践成果的认定路径探讨”为题,探讨了当前翻译专业学位教育的现状、痛点以及改进方向。《学位法》第二十条已明确规定接受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的,通过规定的实践成果答辩,可授予硕士学位。这是翻译硕士教育的出发点,也是翻译硕士从业教师必须面对的现实,即专业学位必须突出专业实践能力。
上海交大外院教授余静以其“‘创’见未来:AI时代创译重构翻译教育新生态”的报告向大会作了汇报。近年来,交大外院翻译系以创译大赛为抓手,探索全球传播力、文化判断力与AI协同力的语言人才新范式。以课程《实用文体与创译》为核心,形成相对完整的模块化教学结构。“面向未来的‘创译’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已于2024年获上海交通大学研究生教学成果奖。“赛教融合与AI赋能模式下的创译教学与研究实践”被列入2024“数字中国”年度主题案例。
第五届“思源华为杯”创译大赛颁奖典礼既学术研讨会圆满结束。这标志着,校企合作以赛促学的模式翻开了新篇章,将激发参赛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翻译实践能力,推动翻译与技术的协同发展,在实践创新中开拓翻译新领域,增强翻译服务的社会功能。
地址:中国上海东川路800号上海交通大学闵行校区杨咏曼楼
邮编:200240
网址:http://sfl.sjtu.edu.cn
电话:021-34205664 (党政办公室)
021-34204723(教学科研办公室)
Copyright @ 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旧版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