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动态

华威大学Seán Hand教授应邀为外国语学院师生作学术讲座

作者:戴伊、陈伊琳   发布时间:2024-09-26   阅读次数:-

9月23日至25日,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跨学科叙事研究中心系列讲座第37、38讲成功举办,华威大学Seán Hand教授应邀为外国语学院师生作了题为“Living On: Ecosophical Futures in Recent French Writing”和“The Persistence of the Spider: Non-human Symptomatology in the Post-Holocaust Narrative Jan Karski”的两场学术讲座,来自不同专业的师生踊跃参加。

第一场讲座于9月23日下午举行,题为“Living On: Ecosophical Futures in Recent French Writing”,本次讲座由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尚必武主持。

Seán Hand重新审视了“人类世”(Anthropocene)这一学界尚有争议的概念,梳理回顾了当代法语学者运用跨学科的思维揭示人类处理自然、非人类和生物伦理和技术问题时的核心假设。为应对生态危机,人文学者们提出了“回到自然”(back to nature)和“退回去”(step back)的口号,旨在修正人类中心主义和“采掘主义”(extractivism)思维模式下对非人类的征服和占有,Seán Hand认为这种富含情感(affect)的生态符号学,在定量方式角度记录生态变化之外,提供了人文学科对当前危机的洞察与警示。

在与谈环节中,上海师范大学教授陈红与Seán Hand就生态危机中理论与实践的联系这一议题,探讨了“退回到哪里”,与“如何退回去”等问题。

讲座最后,Seán Hand与外国语学院师生对讲座内容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尚必武对此次讲座进行了总结。

第二场讲座于9月25日下午举行,题为“The Persistence of the Spider: Non-human Symptomatology in the Post-Holocaust Narrative Jan Karski”,本次讲座由上海交通大学长聘教轨副教授汤轶丽主持。

b00fc9ca3d4ea1ad6c4a7f96282d6ba

鉴于法国在二战针对犹太人的大屠杀(Shoah)行动中具有特殊历史地位,Seán Hand就法国作家Yannick Haene所著的大屠杀题材小说Jan Karski所引发的争议展开评议。他指出,历史叙述的方式不仅影响个体的自我认同,还塑造了国家和民族身份的构建。Jan Karski这部小说在探讨如何呈现大屠杀这一历史悲剧时,并未沿用法国知识界的记忆、重复和创伤回顾等路径对集体历史进行型塑,而是规避了以人类社会权力结构干预记忆、身份和传承的“档案热”(Archive Fever)问题,以蜘蛛、野兔等非人类视角替代历史遗址、纪念日和博物馆,成为建构身份的“记忆场域”(Memory Sites)。Seán Hand认为,Yannick Haene与纪录片导演Claude Lanzmann的论战不仅使观众重新考量历史记录方式的多样性,还将我们引向对非人类作为世界见证者的合法性的思考,从而为历史的非人类重塑提供了新的伦理视角。

83f7af98da03dc89bf9e84da47bc7cb

在与谈环节中,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吴攸围绕“何为历史记录的恰当形式”这一议题,总结并回应了Seán Hand所提出的历史叙事中的文化盲视。吴攸认为,鉴于人类习惯于以未经审视之势熟稔地记录历史,诉诸于看似非逻辑的非人类视角反而有助于产生一种悖论性的有力见证,这也正是弗朗索瓦·朱利安通过审视“未思”(l’impensé/the unthought)所达成的不同文化和思想体系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启发。

44e20f7d4096e9caa40b3068906a09b

讲座最后,Seán Hand与外国语学院师生对讲座内容进行了热烈的讨论。汤轶丽对此次讲座进行了总结,并就这两次极具前沿性与启发性的讲座对Seán Hand表示感谢。跨学科叙事研究中心系列讲座第37讲和第38讲圆满结束。

地址:中国上海东川路800号上海交通大学闵行校区杨咏曼楼

  邮编:200240  网址:http://sfl.sjtu.edu.cn

电话:021-34205664 (党政办公室)  021-34204723(教学科研办公室)

Copyright @ 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旧版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