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动态

南京师范大学徐晓东教授应邀为外国语学院师生作学术讲座

作者:夏美丽   发布时间:2024-06-17   阅读次数:-

6月13日下午,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徐晓东应邀来我院作题为“语言处理中的‘外语效应’研究”的学术讲座。本次讲座由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常辉教授主持,来自不同专业的师生踊跃参加。

徐晓东认为在使用外语进行交流时,人的认知、情感和行为会受到外语语境的影响,导致某些行为或想法在外语中表达时与母语有所不同,这就是所谓的“外语效应”。相关研究表明,人们在使用外语时会做出更加审慎、功利的决策,因为外语的使用减轻了直觉过程(intuitive process)和情感过程(affective process)对决策的影响,削弱了情绪反应,加强了相关认知机制的作用。徐晓东研究团队采用自定步速阅读和脑电实验技术,探讨了中国英语学习者道德违背句在线加工中的“外语效应”及其加工机制,为日常语言交流中的“外语效应”找到了行为学和神经学依据。实验共包含三种条件句:正确句、道德违背句和语义违反句(例句如下图所示);两种组别:母语语境组和英语语境组,即控制组阅读的是三种实验句的汉语版,称为母语语境组;而实验组(按英语水平高低分为高水平组、低水平组)阅读的是英文版实验句,称为英语语境组。

结果显示,中国英语学习者在自然语言理解过程中存在明显的道德外语效应,这种效应和语义违反效应的幅度均不受学习者英语水平的影响。在母语语境下,语义违反和道德违背的加工相似,均给句子整合加工带来困难;但在英语语境下,两者的加工机制不同,语义违反效应正常,而道德违背效应减弱。这说明“外语效应”受到语言输入中情感效价的影响,只有当语言交流的内容具有较高的情感效价时,才能激活“外语效应”。

1c29ea58645e4692b1288fc3702b711

在提问和讨论环节,多位老师和同学积极就讲座内容提出疑问和建议,徐晓东教授一一做出回应。袁博平教授基于双语者在生活中会有意进行语码转换这一现象,提出人们使用外语思考或行动时并不一定更理性,而是有着非常复杂的心理原因。比如,使用外语回避母语文化禁忌,从而减轻说话者或行为者的心理负担。袁博平教授还建议,后续研究在编写实验材料和选择实验对象时应控制好宗教、年龄和职业等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丁红卫教授则对ERP经典成分P600在不同语种的实验中应如何解释提出了疑问,徐晓东教授结合自己过往研究指出,应结合研究语料、语言和操纵变量来对P600成分加以合理解释。丁红卫教授还结合本研究结果提出了自己的教学思考:如果用外语交流能入脑,用母语才能入心,那么,对我国外语专业的同学进行专业授课时,教师使用母语还是外语更好?此外,徐旴、王海燕、李菲、徐俪珑、赵晴雯等老师和同学就实验设计、呈现方式、实验材料和数据处理等方面与徐晓东教授进行了深入探讨。

参会师生纷纷表示收获颇丰,讲座在热烈的讨论和互动中圆满结束。

地址:中国上海东川路800号上海交通大学闵行校区杨咏曼楼

  邮编:200240  网址:http://sfl.sjtu.edu.cn

​​​​​​​ 电话:021-34205664 (党政办公室)  021-34204723(教学科研办公室)

Copyright @ 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旧版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