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动态

“翻译史与中西概念跨语际实践学术研讨会”举办

作者:秦恺誉、诸怡宁 图片:万雨洁   发布时间:2024-06-05   阅读次数:-

2024年6月1日,“翻译史与中西概念跨语际实践学术研讨会”在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圆满召开。本次会议邀请了在翻译史、概念史、翻译研究等领域有重要建树的专家、学者共同探讨翻译和历史跨学科研究开展的路径。

本次学术研讨会由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主办,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翻译与跨文化研究中心承办,《中国翻译》、《外语与外语教学》杂志社协办。香港中文大学荣休讲座教授兼研究教授王宏志、重庆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特聘教授方维规、南京大学学衡研究院教授孙江、中国翻译研究院副院长杨平、中国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任东升、南开大学外国语学院翻译系教授胡翠娥、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朱一凡在会上作主旨报告。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尚必武出席研讨会开幕式并致辞。

尚必武在开幕致辞中对各位与会专家学者表示热烈欢迎,并就外国语学院的学科特色、人才培养、科研情况作简要介绍。他表示,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翻译学科在语料库翻译学研究上有很好的基础,希望在概念翻译史研究上取得新的成绩。

第一场主旨发言由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刘华文主持,香港中文大学荣休讲座教授兼研究教授王宏志作“马礼逊与阿美士德使团的翻译问题”的报告。王宏志运用常年为学界忽视的英国外交部档案史料,讨论了译者马礼逊在阿美士德使团中所扮演的角色,并就“叩头”、“王差”、“友兄”、“大英吉利”等词语的翻译问题展开讨论,指出在翻译不对等的现象之后存在着英国与清朝两国之间地位关系的权力博弈。他指出,翻译史研究很大程度上是历史研究,离不开具体的历史语境,要多挖掘能够展示当时历史语境的文本材料,才能理解在特定时期及特定地点出现的翻译现象。

第二场主旨发言由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长聘副教授庞双子主持,重庆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特聘教授方维规作“是‘诗’还是‘文学’?——误译背后的概念史问题”的报告。方维规认为,中译德著作存在概念不清的翻译问题。他以Dichtung一词为例,指出译者不了解18、19世纪的Dichtung泛指“高雅艺术”的历史语境,错将席勒、歌德、狄尔泰等文学巨擘的文学评论翻译为诗学评论,为后人理解他们的文学观点和文学成就造成了困难。

第三场主旨发言由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杨惠玉主持,南京大学学衡研究院教授孙江作题为“Fraternité: 博爱,还是友爱——一个跨文化的概念史考察”的报告。孙江以法国大革命提出的政治口号“自由、平等、博爱”为切入点,讨论了博爱与法语原词Fraternité的概念错位问题。孙江指出,Fraternité(兄弟之爱)能够与自由、平等一起成为法国宪法强调的核心价值首先有其历史缘由,它是革命者推翻君主专制并凝聚法兰西民族的纽带。随着大革命的成功,Fraternité飘洋过海经由日本来到中国,并在中江兆民、幸德秋水、康有为等人的翻译阐释中逐渐扩大化,并最终被约定为了“博爱”。由这一案例,他展示了概念翻译随着历史发展不断变化的过程。

在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林子博的主持下,中国翻译研究院副院长杨平、香港中文大学荣休讲座教授兼研究教授王宏志、重庆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特聘教授方维规、南京大学学衡研究院教授孙江就“翻译与历史跨学科研究”展开了对谈。杨平首先肯定了翻译在文化交流互鉴中的重要意义,并以《中国翻译》主编的视角,提出了翻译史研究应注重史料挖掘,且要史论并重。王宏志就历史与翻译结合这一问题,指出翻译研究本身就是翻译史研究,翻译史研究离不开历史研究,并强调历史训练的必要性。方维规认为,翻译史研究者应具备追本溯源的使命感,好的翻译史研究不仅能够正本清源,还能够起到沟通东西方学者交流的作用。孙江则认为,翻译必然存在于历史的语境中,而不同文化的历史交流又不可避免地需要以翻译作为媒介,历史的分析和阐释需要翻译学者积极参与。

第四场主旨发言由上海外国语大学教授潘峰主持,中国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任东升作“‘国家翻译’概念辨与析”的报告。任东升指出,“国家翻译”既是一个框架性研究对象,也是一个自成体系的理论框架。国家翻译研究从概念确立、理论发展到学科建构,对应“国家翻译”、“国家翻译实践”和“国家翻译实践+”这一阶段性渐进式过程,研究路径呈现“国家+翻译”、“国家翻译+N”和“国家翻译+N+X”三层架构,与很多研究领域皆有交叉,具有天然的应用性。他认为通过辨识国家翻译与国家翻译实践、国家翻译学的内在联系与外在作用,可以揭示国家翻译研究领域和国家翻译学科化演进的逻辑起点和现实路径,为国家翻译研究知识共同体的思想传承、国家翻译知识体系与时俱进地丰富和发展提供思维参照。

第五场主旨发言由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助理教授吕倩兮主持,南开大学外国语学院翻译系教授胡翠娥作“整体主义哲学观下的超越性概念与范畴的翻译:普遍性与特殊性、中国与世界”的报告。胡翠娥指出,当今中西哲学互译问题上,存在着一味求异和一味求同的问题,一味求异可能忽略哲学之为哲学的那些对世界和人的普遍关切;一味求同则忽略了中西哲学因社会环境和历史发展分流而形成的主题和方法论特点。由此她提出整体主义哲学翻译观,一方面强调中国哲学中的超越性范畴,讨论普遍的人类经验和问题大可以寻找最相似的译名;另一方面也突出中国哲学对这些普遍问题的独特回应。这种名同却实异、异趣而不乏同调的中西哲学张力,使中国哲学能够与世界各哲学进行富有创造力的交流与互动,为人类整体智慧的提升做出贡献。

第六场主旨发言由上海交通大学巴黎卓越工程师学院法语学科协调人师亦超主持,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朱一凡作“跨学科视角下关于概念翻译和翻译史的几点思考”的报告。朱一凡指出,跨文化概念旅行研究中存在着翻译失语现象,即把翻译视为透明的、想当然的过程,似乎思想观念和社会经验迥异的西方概念可以不费吹灰之力就译成对等的中国概念。由此她提出跨文化研究不仅仅要把翻译作为研究对象纳入视野,而且要充分发挥具有双语(多语)能力的翻译研究者的作用,把翻译研究的理论、路径和方法应用进来,细审近代译者是如何跨越中西语言、社会基础和知识体系的鸿沟,以建构对应关系。就翻译史研究而言,朱一凡强调翻译材料即史料,并以“几何”与“Geometry”一词的对译为例,展示了翻译史研究需要与思想史、社会史相结合,强调了以翻译现象为主体研究历史事件、概念史和社会史的可能性。

本次研讨会共设五个分会场,来自全国各地的参会者在分会场上宣读了论文,并与相关专家学者就概念翻译史、概念史、翻译研究等话题展开热烈探讨。分会场讨论结束后,各分会场点评人就本分会场讨论情况作总结汇报,至此此次学术研讨会圆满落幕。本次学术研讨会促进了翻译学、历史学等领域学者间的跨学科交流,为与会师生提供了新思考、新启发。

地址:中国上海东川路800号上海交通大学闵行校区杨咏曼楼

  邮编:200240  网址:http://sfl.sjtu.edu.cn

​​​​​​​ 电话:021-34205664 (党政办公室)  021-34204723(教学科研办公室)

Copyright @ 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旧版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