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动态

学术动态 | 外国语学院举办2023年上海交通大学外国文学学科夏季论坛

来源:2023年度上海交通大学外国文学学科夏季论坛会务组   作者:张越 审稿:尚必武   发布时间:2023-07-25   阅读次数:-

2023年7月18至20日,由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主办,《当代外语研究》编辑部承办的“2023年度上海交通大学外国文学学科夏季论坛”成功举行。本次论坛云集全国知名高校的二十余位专家学者,围绕外国文学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展开深度交流和探讨,取得丰硕成果。

论坛开幕式由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尚必武主持。

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常辉对与会专家表达热烈欢迎和诚挚感谢,介绍了学院近年来的学科发展情况,并预祝本次论坛取得圆满成功。

大会第一场主旨发言由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当代外语研究》主编杨枫主持。

南京大学王守仁教授从中国外国文学研究的知识体系建构和外国文学期刊建设的视角解析外国文学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他指出,以中英文为载体的外国文学研究分属于不同的话语体系,中国语境下的外国文学研究和期刊建设需要秉承世界视野,坚守中国道路,期刊和学者应双向奔赴,做有思想的学术实践,做有生命的学术研究。

浙江工商大学蒋承勇教授聚焦科学与文学的关系,强调在科学发展的过程中既有很多崇尚者,也始终不失诸多冷思考。他以西方实验科学逻辑推理的形而上的经验来反观当下关于学科建设、跨学科研究、数字人文等“热点命题”的“冷思考”,道出外国文学领域新学科建设和跨学科研究背后潜在的危机。人文学者对此需要保持一定的清醒,方能成为人文研究的基本资质。

武汉大学罗国祥教授从欧洲语言系统生态的动态演进过程出发,重点观照了世界文学叙事载体和人文生态的变迁,详细阐释了世界各种语言文字、文学以及文化之间的交互关系。他指出,世界文学生态学基于世界文学发展脉络,世界各国各民族文学在发生发展过程中或拒斥或借鉴,或融合或分蘖,共同构成了世界文学的基本生态。

上海交通大学王宁教授强调全球化时代英语的文化传播功能。他指出文化全球化之于中国的意义体现在:一方面它使得现当代中国文化部分地西化;但另一方面,它也使得中国文化可以借助全球化的平台走向世界。我们今天用英语讲述中国故事就是为了让世人更加了解中国和中国文化,从而促使真正的“世界文学时代”早日到来。

第二场主旨发言由上海师范大学朱振武教授主持。

南方科技大学王立新教授提出,作为外国文学学科发展的重要支撑,外国文学的学术研究需要处理好以下几组关系:一是守正和创新的关系;二是狭义政治学话语和文化研究逻辑的关系;三是科学话语、科技手段的运用与文学研究的关系;四是中外对话和融通的关系。

上海外国语大学查明建教授致力于发掘世界文学中更具文学理论价值的问题,揭示了人文学者在数字人文应用上的挑战。他指出,数字人文与比较文学的结合会为开辟一个新的充满魅力的学术空间,关键是要增强数字人文文学研究的问题意识,问题的学术含量决定了研究的学术价值,文学理论研究要向数字人文文学研究提供问题库,从而引领数字人文文学的研究方向。

北京大学张辉教授以上海交通大学的英文译名破题,强调了“交古通今”“中西贯通”之于学科发展的重要意义。他指出,文学始终在为我们提供认识和理解世界的可能性,文学是一切僵化思想、一元化意识形态的反义词。文学研究不断拓展作家和作品已有的固定性,以及我们认识和理解世界的现成范式和固定边界。

北京大学的张冰教授详细回顾了改革开放以来北京大学“托尔斯泰学”的学科发展,北京大学的“托学”从研究内容到风格范式显示出鲜明的特色,研究坐标从最早的社会思想理念向审美价值判断转变,研究内容从文本著作阐释、译介扩展为托尔斯泰与中国及中俄文明交流互鉴的深广领域,不断拓宽深化中国的托尔斯泰学领域,取得丰硕成果。

第三场主旨发言由上海交通大学尚必武教授主持。北京大学刘锋教授主张直面十九世纪以来科学技术、自然科学和经验常识的发展对人文学科造成的极大压力。当下我们不断强调文学与历史之间相互验证,对此,他认为每一个文学家本身就是思想家,如何把握文学和思想两者之间的平衡,恰好回应了本次论坛的主题——思想与学术。

上海交通大学彭青龙教授论及外国语言文学学科的焦虑,列举了中国外国文学知识体系创新存在的六个问题:主体意识薄弱;研究队伍的创新能力不强;研究队伍结构失衡;研究内容失衡;“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的文学文化研究滞后;外国理论研究方法模式化严重。他进一步分享了对中国智慧和科技向度两个重要议题的理解,为当下外国文学领域自主知识话语体系的构建提供了启示。

华东师范大学朱志荣教授聚焦翻译学科的建设和翻译人才的培养,提倡按照学科培养专业翻译人才队伍。在人文科学的翻译方面,他主张译文和母本应做到基本相同,而不应把译文视作第三种文学。纵然不能忽视译文和原著的差异,但译本和母本的接近是至关重要的。

上海外国语大学宋炳辉教授分享了其对世界文学谱系的相关思考。他指出,无论是中文学科的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抑或外文学科的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比较文学这个概念学科的生成就是世界文学的理解,世界文学的意识产生和现代民族意识的产生紧密相关,是两个共生的概念。

第四场主旨发言由南京大学都岚岚教授主持。

华东师范大学朱国华教授针对作为二级学科的文艺学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倡对文学学科的人才培养做一些改变:如打破教研室的设置和二级学科的壁垒,从其他领域的交流中汲取营养;参考西方东亚系的优势,把外国文学放在有相关国别的历史和文化知识领域里去观照,拆解现有的学科配置重新整合。

上海大学曾军教授针对西方学者对中国文化研究的一些误读,做出了基于中国立场的批判性回应和对话。他指出,文化研究正在演变为一种幽灵般的存在。文化研究的中国影响有其独特性,中国的文化研究思潮表现出鲜明的选择性,致力于文化研究的中国学者也在积极调用更多的学术资源、总结更多的学术经验、提炼更多的学术领域,使中国的文化研究越来越多元。

上海交通大学尚必武教授强调文学研究的科学性和能动性,主张在当今历史语境下重新审视文学研究,尤其是文学的社会功能。我们不仅要认识到文学的科学化、文学研究的科学性是科学的工具和科学的路径,更要思考如何从科学观念认识文学自身,如何通过文学的积极作用推动文学研究科学化诉求。

上海戏剧学院李伟教授分享了《戏剧艺术》的办刊经验,详细介绍了“戏剧艺术”“外国戏剧研究”栏目的建设,以及跨文化戏剧、音乐剧、沉浸式戏剧等特色话题,指出《戏剧艺术》的发展应该关注当前、当下的艺术创作,从艺术趋向的角度选择论文。

论坛闭幕式由上海交通大学甄凤超教授主持。上海交通大学刘建军教授致闭幕辞。他首先向与会专家表示感谢,并从当今科技发展的挑战、外国文学知识学习体系创建、文学的特殊性三个方面总结专家们的精彩发言,继而围绕科学、技术和人文的关系提出了自己的思考。他指出,科技时代的人文一定有自己的独特形态,它们之间的关系将从对立关系恢复到人类社会早期人文和科技的融合关系,相互依存、相互改造将成为今后科技人文发展的重要态势。

本次论坛是一次思想和智慧的完美碰撞,与会专家围绕外国文学学科建设和期刊发展所进行的热烈探讨充分展示了学者们开阔的学术视野和深邃的学术洞见,不仅增进了各高校在该领域的相互了解与交流,也必将为我院外国文学学科的发展起到重要的引领与推动作用。

地址:中国上海东川路800号上海交通大学闵行校区杨咏曼楼

  邮编:200240  网址:http://sfl.sjtu.edu.cn

电话:021-34205664 (党政办公室)  021-34204723(教学科研办公室)

Copyright @ 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旧版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