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9日至11日,第五届语音学与大脑神经机制高级研讨会成功举办,本次研讨会由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言语-语言-听力中心主办。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精神卫生中心副院长兼心理与行为科学研究院副院长、主任医师李春波,主任医师范青,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言语语言听力中心丁红卫教授、李菲副教授,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双城分校张扬教授,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刘畅教授,香港理工大学彭刚副教授,华南师范大学秦鹏民教授,南方科技大学陈霏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蒋晓鸣教授,湖南大学陈飞教授,索诺瓦集团中国区创新中心总监管晶晶博士等专家作主旨发言。来自国内外80余名学者、高校教师和研究生参加了研讨会。
7月9日上午研讨会正式开幕。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常务副院长常辉致辞,他首先代表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对参会嘉宾和学员表示热烈欢迎,介绍外国语学院在语言学神经认知机制及语言健康方面所作的工作,并感谢大家多年来对我院语音学与大脑神经机制高级研讨会的支持。希望参会的各位学员有所收获,并预祝本次研讨会圆满成功。
随后,张扬教授、丁红卫教授、陈霏教授和管晶晶博士分别作主旨演讲。
张扬教授做题为“Neural mechanisms of speech and voice processing across life span”的主题报告,张扬教授在报告中探讨了传统研究中语言、情绪和认知三个方面割裂的问题,指出未来研究应将这三个方面整合起来进行分析和讨论。随后,张扬教授介绍了近年来和交大外国语学院合作的研究成果以及在情感认知与言语加工方面最近的研究进展。
丁红卫教授做题为“交大外院语音学的跨学科研究及国内外合作研究”的主题报告,介绍了本次研讨会的特点和邀请的各位专家嘉宾,概述了团队研究的总体框架,并与大家分享了团队在过去的一年中在语音学跨学科研究方面所做的工作,包括国内外的合作研究。丁红卫教授强调,团队发挥交大文理医工交融的优势,突出学院语言智能与语言病理的特色,以培养学生为主要目标,在二语语音习得、听力及精神障碍人群的语音韵律研究,以及社会服务等方面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并期待未来能取得进一步的突破。
陈霏教授做题为“语音区间的听觉贡献:从言语识别到注意力解码”的主题报告,指出语音信号携带的诸多声学线索对言语识别有重要的贡献,语音信号的不同区间携带具有重要差异性的言语识别信息,相关研究对于了解言语识别的声学线索贡献、噪声影响、语言差异性等有重要意义,可以帮助设计新型的言语识别实验范式和语音信号编码方案。随后,陈霏教授介绍了不同语音区间(尤其是高能量区间)对于言语识别的重要性,在客观言语可懂度评估方面的作用,以及基于不同能量区间建立的听觉注意力解码模型。
管晶晶博士做题为“语言经验对基础听觉能力的影响以及临床启示” 的主题报告,阐述了对于中文说话者来说,母语(汉语普通话)以及第二语言学习(英语)的经验是如何影响正常听力以及听力损失患者的基础听觉能力,包括且不限于时域、频域上声音加工能力,抗噪音能力。管晶晶博士结合瑞士索诺瓦集团中国创新中心实验室以及此领域神经科学、行为学的一些研究证据,详细地讨论了如何针对特定的语言人群提供临床听力筛查、诊断、干预、康复、学习等一系列解决方案。
7月10日,研讨会在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党委书记丁剑致辞中拉开序幕。丁剑对本次研讨会的顺利召开表示衷心的祝贺,向长期以来对上海交大外国语学院给予大力支持的国内外学者表示衷心的感谢,向百忙之中挤出宝贵时间参加研讨会的专家学者和老师们同学们表示热烈的欢迎。
李春波教授、刘畅教授、彭刚教授、蒋晓鸣教授和陈飞教授分别作主旨演讲。
李春波教授做题为“数字心理健康(digital mental health)及应用语言学”的主题报告,综述了数字生活背景下,精神卫生从业人员如何利用数字资源展开心理健康促进和相关服务的重要发展趋势。李春波教授指出,利用数字信息技术可进行心理状态的实时检测、追踪及干预;基于人工智能技术下的聊天机器人与其它新兴网络或数字技术的应用,可利用诸如移动应用程序(application,APP)、计算机以及结合虚拟现实等提供专业化、多样化的医疗服务;利用网络资源,可提供个体化心理健康宣教和促进。李春波教授通过几个近期的研究为例进行分析讨论,论证了在数字心理健康相关进展中,语言学在其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
刘畅教授做题为“语音环境对于语音和非语音听觉感知的影响”的主题报告。刘畅教授介绍了近年来他所在的实验室和其他合作实验室关于语言/语音环境对于人的语音和非语音感知、加工影响的研究,深入探讨了非语音声音的认知是否受到语音环境的影响这个问题,阐述了中国人和美国人在音高、声调和声音时域加工上的比较结果,并展示了对于汉语和英语在声学特性上的初步分析和比较。
彭刚教授做题为“老龄化群体的语音感知”的主题报告。老年人在言语感知方面存在缺陷,其听觉通路的生物退化降低了信号的可听度,认知能力下降或损伤也妨碍了语音信息的有效处理,二者的相互作用深刻地损害了老年人的言语感知。然而,文献研究表明老龄人大脑中的主动神经补偿机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在行为层面降低这些与老龄化相关的不利条件的影响。近几十年来先进的神经影像技术为研究人员提供了一个探索老龄人大脑适应性变化的窗口,并提出了几种神经补偿模型。此外,学者和临床医生也开发了一系列训练方案来促进老龄人的语音感知。
蒋晓鸣教授做题为“嗓音交际的动态属性”的主题演讲,讨论说话者如何利用嗓音变化传递社会和语用意义,在线口语理解过程中嗓音如何与语言信息之间发生相互作用,神经认知系统如何将这些信息组织起来以便听话者建构交际内容的表征。该报告聚焦在近期有关行为、神经电生理和脑功能成像的证据,通过实例分析听话者在推断说话者可靠性时,如何根据嗓音变化信息如何逐渐累计式地生成意义,分析听话者如何通过嗓音表征的立场信息来推断说话者请求或反讽评价背后的社会意义。
陈飞教授做题为“声调语言背景自闭症儿童言语与非言语加工机制研究”的主题演讲,考察了声调语言背景(普通话、粤语)的自闭症群体在言语(speech)与非言语(nonspeech)领域中进行感知和模仿任务的差异性表现。相关行为学和脑电实验的结果均表明了自闭症者仅仅在言语领域进行听觉加工的非典型表现。在非言语领域,自闭症者不存在加工异常,甚至会表现出对非言语加工的优势。这些结论对于完善基于西方语言背景的自闭症言语加工机制具有重要的补充作用,另外对于自闭症者的言语康复训练也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7月10日晚上,杨超凡工程师做题为“E-prime 软件实验程序编写”的报告,分别介绍了E-prime的界面设置、如何添加实验素材、以及实验设计过程中的原则和注意事项等。
7月11日,秦鹏民教授、李菲副教授和范青主任医师分别作主旨演讲。
秦鹏民教授做题为“自己名字的加工机制及其与意识的关系”的主题报告。本次报告针对大脑是如何把周围环境中的刺激变为自我相关刺激并进行加工这个问题,从自我信息加工的层级式递进的神经机制假设开始,以自己名字作为实验刺激,利用功能磁共振数据,研究外在自我相关刺激在脑区间信息加工过程。最后,利用多种无意识状态(睡眠、麻醉、植物状态)研究自我相关脑区与意识之间的关系。
李菲副教授做题为“ERP 数据的采集、预处理和分析-以 N400 为例”的主题报告,以一个语义启动范式为例,总结了以 N400 为脑电指标的实验设计的要点,并在此基础上对脑电数据收集、预处理步骤和数据分析进行解说。此次报告根据个人经验来解释为什么要这么做,希望能够对刚入门脑电研究的初学者有所帮助。数据预处理采用的是基于 MATLAB 的 EEGLAB 和 ERPLAB。
主任医师范青做了题为“抑郁症语音特征的临床对照及随访研究”的主题报告,通过采用病例对照和随访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在汉语语境下检验语音特征用于抑郁症识别的可行性和应用价值,探索特定语音特征与特定抑郁症状之间的关系。报告指出,在汉语情境下,抑郁症患者有区别于健康人群的语音特征;利用语音特征可以有效识别抑郁症患者,考虑性别因素时识别效果更佳;部分语音指标与抑郁总体严重程度以及特定抑郁症状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可以反映抑郁症状的变化情况。
在专家报告结束后的学员分享环节中,同济大学的杨晶晶同学做了题为“基于ERPs技术的汉语轻度认知障碍患者隐喻句理解机制研究”的报告。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的范敏老师做了题为“从心理学视角解读《论语》‘道’的翻译”的报告。嘉宾及来自言语语言听力中心的老师们就报告内容进行了点评,参会人员也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和建议。
在学员感言环节,来自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的范敏老师、中科院先进研究所的续敏同学、南开大学的孙妍婷同学、同济大学的杨晶晶同学、西安交通大学的李戌家同学等纷纷发表感言。学员们表示,通过参加这次研讨会,大家切实体会到语音学研究的深刻意义,也从报告中收获了很多国际前沿的研究动态,学员在自身的发展和研究等方面收获颇丰,认识到语音学有着非常广阔的发展前景。各位专家和教授的深入浅出的讲座使大家受益匪浅,开拓了眼界,也使大家对未来有了更强的信心。
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陶庆致闭幕辞。陶庆对各位专家学者的精彩报告、与会师生的热情参与和会务人员的精心组织表示感谢。他认为研讨会为学院的人才培养、学科发展提供了高层次的交流平台,进一步推动了上海交大外国语学院在语言学前沿领域的发展,并期待与国内外其它高校及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一起,从不同角度探索现代语言学的发展与应用。
地址:中国上海东川路800号上海交通大学闵行校区杨咏曼楼
邮编:200240 网址:http://sfl.sjtu.edu.cn
电话:021-34205664 (党政办公室) 021-34204723(教学科研办公室)
Copyright @ 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旧版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