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动态

适用语言学中心举办“心理与语言研究”云端论坛

作者:方硕瑜 王振华   发布时间:2020-11-14   阅读次数:-

11月13日上午,应马丁中心徐旴教授邀请,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学系博士生导师张清芳教授通过通过Zoom平台做了题为“汉语口语词汇产生过程的特点:行为和事件相关电位研究”的学术讲座。讲座由徐旴教授主持,近百名参会者在Zoom线上会议室与发言专家互动交流,300多名观众通过哔哩哔哩观看了直播。

 

徐旴教授主持讲座

张清芳教授首先通过阐释口语词汇产生的过程,讨论了口语词汇产生过程中词汇选择与音韵编码两个核心阶段之间的关系。她引入两步交互激活模型(two-stage interactive theory)和相关推论,及其与独立阶段模型(discrete-stage model)的意见交锋,介绍了图词干扰范式(picture-word interference paradigm)相关概念,包括图画和词命名过程中涉及的不同阶段,图词关系、图词呈现时间间隔等变量要素,以及如何考察词条通达中语义激活与单词形式编码中音韵激活之间的交互作用。张教授通过述介图词干扰范式下国外针对字母语言的经典研究,呈现了语义抑制效应、音韵促进效应、正字法交互效应等方面的研究成果,随后她展示了自己在汉语口语词汇产生方面的相关研究,阐述了研究的范式逻辑、实验设计和研究发现。

 

张清芳教授发言

 

张清芳教授接着讨论了口语词汇产生中音韵编码阶段的加工单元,比较了汉语与印欧语系语言的音节异同,介绍了隐蔽启动研究范式(masked priming paradigm),探讨了行为(Behavioral)以及事件相关电位(ERP)时间进程上的音节启动效应(syllable priming effect)、音段重叠效应(segments overlap effect)。讲座最后,张教授指出语言产生的事件相关电位研究中所存在的问题,如面临时间窗口、脑区差异,不同实验间的不一致性,潜伏期差异,多重比较导致的错误率累积等,并就此提出了可能的解决办法,包括进行数据相关性分析及认知赋值,运用空间-时间分割分析方法(spatio-temporal segmentation),采用独立时间窗测量、校正法、重复实验等。张教授的研究突出了汉语口语词汇产生过程的普遍性和独特性,对深入认识人类认知加工机制,尤其是推动针对汉语语言的语言产生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提问环节,参会老师和同学积极互动。

 

地址:中国上海东川路800号上海交通大学闵行校区杨咏曼楼

  邮编:200240  网址:http://sfl.sjtu.edu.cn

电话:021-34205664 (党政办公室)  021-34204723(教学科研办公室)

Copyright @ 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旧版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