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动态

何成洲教授做客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系列专题论坛 ——中国与世界:比较文学在中国

作者:段超,彭青龙   发布时间:2020-09-01   阅读次数:-

2020830日,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系列专题论坛暨2020年首期线上高级研修班六讲顺利开讲。

本场主讲嘉宾邀请到的是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艺术学院江苏省比较文学学会会长何成洲教授。华中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中国外国文学学会理事罗良功教授担任点评嘉宾。讲座由杭州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欧荣教授主持

 

WechatIMG40

 

何成洲教授发言题目为跨媒介的表演性跨媒介的表演性指在发生媒介转换或者交叉互动的情形下给文本的能动性和行动力带来的影响。此处的文本不仅指文学作品,也指剧场、电影、绘画、雕塑等艺术创作。在本次报告中,何成洲教授结合诸多中外文学与艺术作品案例,分别从三个跨媒介研究的角度来讨论文本的表演性:媒介的混合、媒介的转换与媒介的指涉。

截屏2020-08-30 下午8.03.21 1

 

何成洲教授首先以比较文学与比较艺术间的关系讨论,引出了表演性这一重要概念。他认为比较艺术则是指文学与其他门类艺术之间的艺术比较研究,其中包括如文学与戏剧、文学与电影等领域。而跨媒介的表演性研究则从以下三个问题着手,即,文学与艺术的跨媒介是一种什么现象?文学与艺术的跨媒介构成了什么样的特殊性?文学与艺术的跨媒介产生了什么样效果?对此,他从表演性展开讨论,认为文学艺术既是行为,也是事件

 

截屏2020-08-30 下午9.49.13

 

何成洲教授继而谈到了本次报告的第二个议题跨媒介。他认为跨媒介主要以两种主要模式存在,一为从一种媒介转换到另外一种媒介,二为同一作品内部不同媒介的共存与互动。总的来看,它们分别对应作品外的跨媒介性与作品内的跨媒介性。其中前者又可进一步划分为超媒介性与跨媒介的移转,而后者则包含一种媒介对于另一种媒介的指涉、利用和同一作品内部不同媒介的共存(混合)。何成洲教授进一步为跨媒介性的问题化提供了可能的思考路径。第一种路径基于历史视角,如戏剧研究,将跨媒介放到一个具体历史语境下关照。研究者可以通过戏剧的跨媒介研究来探讨其审美上的独特性、产生的社会、政治效果等问题。第二种路径则是人文与艺术学科内的跨媒介研究,研究者可借此反思艺术的总体观、艺术的超媒介性和物质性等。第三种路径是人文与科学的跨媒介研究,如数字人文研究、艺术与科技、电子文学等。对于下一阶段的研究方向,何成洲教授提出要关注跨媒介的效果和接受研究,跨媒介现象的发生作为事件不仅对于相关的作品产生影响,也作用于特定的社会和文化情境,此中涉及的操演性值得研究者注意。

通过对表演性和跨媒介的介绍,何成洲教授进一步提出了跨媒介的表演性这一重要概念。他分别从跨媒介的混杂和指涉、媒介的转换两方面进行了展开讨论。针对前者,他借助中外戏剧-小说如《歌剧魅影》和《檀香刑》展现了这类作品展现出的混杂性和指涉性。对于后者,他则着重引用、分析了《霸王别姬》从小说到电影的改编,通过这一个案来对巴特勒的性别操演理论的普世性表示质疑,从跨性别表演在电影小说跨媒介这样一种混合中加以探讨。最后,何成洲教授对全篇报告进行了凝练总结。一、跨媒介是形式,表演性注重过程、能动性和效果。二、跨媒介的表演性是一个文学艺术事件:一方面,关注它的独特性,它在审美上形成的新特点;另外一方面,关注它在社会和政治上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三、跨媒介的表演是一个由多个因素相互作用下的一个文学和艺术现象。 借用行动者网络理论,可以更为全面、深刻地揭示这一现象的历史渊源、生产过程和文化价值。

在点评环节中,罗良功教授评价此次报告内容精彩、层次清晰。三个部分层层递进,让听众易于接受,并了解了跨媒介、表演性和跨媒介表演性间的相互关系。何成洲教授以实际案例来深化自己的学术思考,捕捉到了文学、艺术内在的规律和相互交叉带来的美感,并将其问题化,学术化。罗良功教授提出,在一个新媒体、新信息技术深入人们日常生活的新历史语境中重新提出这个问题,有助于重新审视文学与艺术及其给认知、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改变。

 

截屏2020-08-30 下午9.11.40

 

问答环节中,何成洲教授就以下三个问题进行了互动、讨论:如何在书面文学占据主导地位的时代更好地理解、研究口头文学?如何看待文本与图像这两种媒介的优劣性和适用性?在多种媒介对同一事件展现出共时表演性的情况下,应该如何关注和研究其独特性?对于第一个问题,何成洲教授认为口头文学是文学的源头,文学的表演性其中一种具体体现便是口头文学的表演性。对文学的表演性的研究,有助于理解观众的审美期待,帮助他们获得新的阅读体验。对第二个问题,他认为这两种媒介难以做直接对比,因为诸多艺术形式最终还是要回归于语言文字、回归于叙事。对最后一个问题,何成洲教授从他性展开提出陌生化效果,认为文学在形式、内容和审美三个不同方面都可以体现出创新性。这种创新性并非特指某一具体作品或阶段,而是我们对一类作品、某一作家的全部作品的总体性评价。

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系列专题论坛暨2020年首期线上高级研修班六讲圆满结束。

 

地址:中国上海东川路800号上海交通大学闵行校区杨咏曼楼

  邮编:200240  网址:http://sfl.sjtu.edu.cn

电话:021-34205664 (党政办公室)  021-34204723(教学科研办公室)

Copyright @ 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旧版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