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动态

外国语学院马丁中心举办系列“适用语言学云端论坛”

作者:方硕瑜,王振华   发布时间:2020-07-20   阅读次数:-
 7月18日至9月26日,上海交通大学马丁适用语言学研究中心(马丁中心)主办系列“适用语言学云端论坛”。目前已举办五次,主题分别为“汉语研究”“话语研究”“多模态研究”“司法语言研究”和“教育语言研究”。国内知名学者陆俭明、李宇明、方梅、苏新春、祝克懿、张法连、原一川以及国际知名学者Jonathan Webster, Kay O'Halloran等30余位应邀作学术报告。五次论坛共吸引了近3000名学者、高校教师和研究生参加。

 

 

7月18日下午,由上海交通大学马丁适用语言学研究中心(马丁中心)主办的“适用语言学云端论坛(一)汉语研究”顺利举行。此次论坛特邀北京大学陆俭明教授、北京语言大学李宇明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方梅教授、厦门大学苏新春教授、香港城市大学刘美君教授作主旨发言。论坛吸引了来自国内外近600名学者、高校教师和研究生参加。

 

 

陆俭明教授的发言题目是“今后汉语研究的走向刍议”,由方梅教授主持。陆教授在发言中围绕汉语研究如何才能跟上时代步伐这一问题,对汉语本体研究的发展提出了三点看法,即要与其他学科融合交叉、逐步数字化以及重视语言信息结构。陆教授重点论证了融合交叉与数字化之间的关系,指出融合交叉的前提是语言研究本身要深化。陆教授反思了当前人工智能研究中语言学发展的不足,提出了“语言学+”和“+语言学”融合交叉之路。他认为,要吸收借鉴其他学科来推进语言研究,同时还要能够吸引别的学科,运用语言研究方法和成果来推进其学科的发展。陆教授介绍了数字化的内涵、趋势、前景和当前语言学人的“数字化”意识与表现,深刻阐释了导致汉语研究与融合交叉和“数字化”之间的差异的主客观原因。讲座最后,陆教授对年轻一代学者予以希冀,希望大家要有“开拓性思考”和“深层次思考”,树立“问题意识”和“面向未来的创新意识”,以推动中国的语言学学科不断向前推进。

 

 

李宇明教授的发言题目是“话语是语言的真实存在状态”,由方梅教授主持。李教授首先介绍了“索绪尔传统”与话语转向背景,认为语言学应研究语言的真实存在状态,而不能长期拘泥于“索绪尔传统”。接着,李教授强调了话语研究的重要性。他认为语言学缺少话语权,原因就在于主要研究语言,而没有很好地研究话语。只有充分研究话语,才能把握语言使用的真实状况、语言交际的机制和内容,从而实现解决社会问题的目的,以及对相关学科影响的穿透力。大数据时代,就机器与语言的关系,李教授提出要“数据+规则”双重驱动的路线,其中语言学要实现“话语转向”来支持语言智能的发展。最后,李教授明确了话语研究的话题和领域。话语研究不能局限于“通用话语”,而应当发展领域语言学、话题语言学,研究各领域、各种话题的语言学问题。他指出韩礼德教授发展的系统功能语言学和上海交通大学马丁适用语言学研究中心所做的司法话语研究,在这方面有很好的示范作用。李教授还例举了语言学家需要关注的话题内容,并诠释了当前国家语言能力最为关注的领域,为语言学的未来研究指明了方向。

 

 

 

方梅教授的发言题目是“三类汉语式话题句”,由刘美君教授主持。方教授首先引出话题概念在汉语研究中的重要性,她梳理了汉语话题结构相关研究状况,指出了汉语话题研究的焦点问题,如话题与动词的选择关系、话题的功能角色、话题的位置等。接着,她从篇章角度给出了话题的类别,介绍了话题的连续性和测量手段,包括主题、行为、话题/参与者的连续性,以及回数法、歧义法、衰减法三种测量方法。方教授提到,汉语中主语通常为话题,动词可以直接做主语或者话题,但是一些特有的话题结构值得关注,包括非论元名词话题句、“N的V结构话题句和重动式话题句。方教授例举了这三种话题句的表现形式,考察了它们对先行语境的依赖程度异同,并从话题建立、话题管理和话题延续性角度,讨论了它们作为事件性话题的功能以及在篇章中的分布。最后,方教授提出,以篇章功能为切入点的描写和解释,可以将表达功能与句法形式联系起来,揭示特殊结构的用法规律,以及句法结构的形成动因。

 

 

苏新春教授的发言题目是“教材话语体系中的人物形象与形容词使用——以新中国首套中小学语文教材为例”,由李宇明教授主持。苏教授首先明确了教材研究的几个要点,教材属于一个时代统治阶级的典型话语体系,是社会主导意识的体现,其中形容词能够清楚映透出教材话语体系的政治立场、思想情感、态度倾向,在教材话语体系中具有重要作用。接着,苏教授介绍了研究选材的出发点,指出新中国首套中小学语文教材的时代背景和鲜明特点,并重点提出形容词话语功能分析模式,详细阐释了数量域、语义域、语用效语用级四个分析维度。他在该分析模式下,重点考察了教材中农民形象的复音形容词的使用,发现了形容词的年级分布规律、典型的性质与状态类形容词的使用规律,语用效体现为农民对革命成果的满足和对新生活的向往两个方面,语用级上形容词的语义级差和学习难易差异明显。苏教授通过教材中形容词的语义指向、文体风格、难度分布,论证了形容词对教材话语体系中人物形象塑造的作用。他最后指出,要重视从话语体系的角度来进行教材研究,以及重视对形容词语用功能和话语价值的研究,尤其是形容词在传递话语情感、构建话语体系中的作用。

 

 

刘美君教授的发言题目是“中文动词语义研究:跨类现象与构式意义——‘安慰’的多义性特征”,由苏新春教授主持。刘教授首先介紹其多年对汉语动词的系统性研究成果,并分享中文动词语义网的建构情况。她基于框架语义和构式语法理论,提出了“框架为本,构式为用”的研究路径,将其运用于具体的汉语动词研究课题。针对动词跨类现象,刘教授特别举例说明了中文放置动词所展现的语义语法范畴,揭露事件因果链的延伸关系,体现出致使移动与致使置放的构式差异。刘教授同时介绍了中英情绪动词的差异,并重点考察了“安慰”在句法语义上的跨类表现。基于语料考察,“安慰”可参与多样的构式,具有多重语义,既可表达致使情绪,也可表达情绪结果状态,呈现出致使-变化的复杂因果链接关系。此外,“安慰”表现了情感动词与言谈动词跨类互动:从安慰的方式扩展到言谈内容,再进入兼语式取得操控义,表达建议行为;另外经由言谈动量的标记,进入双及物式表达授予义,揭示出“安慰”的语义特征及认知机制。刘教授最后指出,跨类动词研究所揭示的语义延伸路径有助于体现人类最基本的认知原理,此外,中文动词语义研究对语言学理论的发展和应用都有深远的意义。

 

 

专家与参会者的互动环节由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王冬燕老师主持。参会者踊跃提问,五位专家积极互动,反响热烈。

 

 

论坛最后,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常务副院长常辉教授致答谢辞,马丁中心主任王振华教授主持。

 

 

7月25日下午,由上海交通大学马丁适用语言学研究中心(马丁中心)主办的“适用语言学云端论坛(二)话语研究”顺利举行。此次论坛由北京大学胡壮麟教授、复旦大学祝克懿教授、中国传媒大学赵雪教授、中国海洋大学于国栋教授、香港城市大学Jonathan Webster教授作主旨发言。论坛吸引了来自国内外近600名学者、高校教师和研究生参加。

 

 

论坛开始,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常务副院长常辉教授致欢迎辞,由马丁中心主任王振华教授主持。

 

胡壮麟教授的发言题目是“语用学和隐喻研究——西方古典隐喻中的语用学思维”,由祝克懿教授主持。胡教授介绍了语用学隐喻观的萌芽和发展,梳理了希腊罗马古典时期学者有关隐喻的使用和论述,包括荷马、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西塞罗和昆体良,并详细阐释了上述学者的隐喻研究对当今语用理念的体现,包括教育语用学、认知语用学、词汇语用学、社会语用学、人际语用学和多模态语用学。胡教授展望了历史语用学、历时语言学、语用隐喻学和隐喻语用学等隐喻语用研究新领域,指出隐喻研究对语用学本身的推进是一种“逆袭”,不同学科间可以相互促进,获得发展启示。

 

祝克懿教授的发言题目是“‘语录体’的源起、分化与融合考论”,由赵雪教授主持。祝教授首先介绍了“语录”和“语录体”的概念意义,区别了二者在文体体系、语体体式、语篇范式三方面的体制表现。她考察了“记言语体”“摘录语体”和“电子语录体”在语体手段上的互文生成路径,并以《论语》为例,归纳出“语录体”在口语体式、对话体式和记言体式上的语体特征。祝教授通过历史典籍追溯了语录体的缘起,讨论了语录体的语体分化和融合路径,论证了文字功能分化对语体转型的重要作用。祝教授最后从交际领域、语言材料和手段方式三个维度考察了语录体的语体融合,提出了电子语境催生的语体融合、语义泛化路径、语录在线生成推动的语体融合,以及语文体式互鉴、同化推动的语体融合。

 

于国栋教授的发言题目是“Doing being objective: turn design in the preliminary to a journalist’s question at the press conference of the National People’s Congress of China”,由赵雪教授主持。于教授运用会话分析理论,从记者招待会机构话语的提问和回答环节入手,聚焦记者对提问背景的话轮设计,探讨了记者与答记者问官员双方间构建的社会行为。于教授首先梳理了会话分析视角下的新闻访谈研究,主要包含话轮转换、中立性和攻击性三方面内容,他强调了问题设计的重要性,记者提问前对背景知识的铺陈不仅建立了与后面问题的相关性,而且还构建了交际的客观性,即做到区分事实与观点。他指出,社会行为、话轮设计和序列组织是会话分析的重要抓手,会话分析视角下的新闻访谈背景设计关注记者如何选择恰当语言成分构建话语,以实现交际客观。于教授发现,记者通过第三方信源构建“观点”陈述,并通过纯粹论断和嵌入论述进行“事实”表达,二者分别实现了不同的交际功能,以适应机构语境。

 

 

赵雪教授的发言题目是“‘战疫’报道中的概念隐喻”,由于国栋教授主持。赵教授首先例举了抗击新冠疫情报道中概念隐喻的使用情况,并介绍了概念隐喻的理论背景。赵教授借鉴Charteris-Black提出的批评隐喻分析方法,实现对“战疫”隐喻的识别,具体步骤为寻找“备选隐喻主题词”,并参考词典、平衡语料库来确定“隐喻主题词”。她将“战疫”报道中的概念隐喻划分为战争隐喻、动植物隐喻、科技隐喻、空间隐喻、人体隐喻、婚姻隐喻六种类型,考察了各隐喻类型在语料库中的数量和频次占比,重点讨论了战争与“战疫”的相似性。赵教授从隐喻的功能出发,指出战争隐喻突显共性,表现出人类与新冠病毒的对立性以及“战疫”的残酷性和艰巨性,但是遮蔽了“战疫”在应对策略、结局上的特殊性。

 

Jonathan Webster教授的发言题目是“The influences behind Discovering how language works in a university setting”,由上海交通大学马丁中心骨干研究成员杨翕然博士主持。Jonathan教授介绍了“高校语言学习探索”这门课程的开设对象、课时和课程目标等背景信息,探讨了课程设计中的系统功能语言学思想,以及元功能和语类对语言教学的借鉴和启发。该课程不再局限于小句层面的语法结构知识,而是更加关注语篇的衔接连贯以及语类的合理选择。Jonathan教授重点论述了在系统功能语言学指导下,如何培养写作者的语法意识、目的性表达和说服力。写作中具备语法意识意味着,我们要关注概念、人际和谋篇三大元功能如何通过语法手段来实现,要重视参与者、过程类型、环境要素和语法隐喻等语言学手段在写作中的运用。Jonathan教授结合具体案例,阐释了元功能思想在写作语法指导中的适用性,并引用Rothery的“体裁教学-学习循环模式”,从语法、语义和语类不同层面,论述了解构、共同建构和独立建构三个阶段的写作教学模式。

专家与参会者的互动环节由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马丁中心成员郇昌鹏副教授主持。参会者踊跃提问,五位专家积极互动,反响热烈。

论坛最后,马丁中心创建人王振华教授高度评价了五位主旨发言专家的发言以及与会者参与讨论的热情。同时,他回顾了本月18日举办的主题为“汉语研究”的第一期云端论坛,并重点介绍了陆俭明先生提出的“语言学+”和“+语言学”的未来语言学研究方向。王教授预告了第三期的论坛将于8月1日下午举行,其主题为“多模态研究”,特邀主讲专家有Prof. K. O'Halloran, A. Prof L. Ravelli, 张德禄教授和冯德正副教授。

 

 

8月1日下午,由上海交通大学马丁适用语言学研究中心(马丁中心)主办的“适用语言学云端论坛(三)多模态研究”顺利举行。此次论坛由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Louise Ravelli副教授、同济大学张德禄教授、香港理工大学冯德正副教授、英国利物浦大学Kay O’Halloran教授作主旨发言。来自国内外600多名学者、高校教师和研究生参加了本次论坛。

 

 

论坛开始,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常务副院长常辉教授致欢迎辞,由马丁中心主任王振华教授主持。

 

 

Louise Ravelli副教授的发言题目是“Multimodality and the built environment: Spatial Discourse Analysis”,由冯德正副教授主持。Ravelli教授追溯了建筑多模态研究二十余年来的发展历史,重点介绍了与McMurtrie一起提出的基于社会符号学和元功能视角的“空间话语分析”框架,并将其运用于悉尼的建筑研究。空间话语分析综合考量建筑结构、空间构成、内容配置和用户体验,最终从符号意义联系社会语境,解读知识的社会建构。Ravelli教授阐释了该分析框架下再现、互动、组织和关系意义在建筑三维空间中的表现方式,展示了从内部和周围考察建筑的视角观以及理想与现实的层级观,并论述了组织结构与社会物质性和建筑环境间的关系。Ravelli教授以新南威尔士大学为例,系统分析了前后期建筑变化中的元功能意义及其背后的物质、社会和符号事实,深入解读了建筑的社会文化内涵,最后,她通过该分析框架指导建筑和教学设计的案例,论证了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学科适用性。

 

 

张德禄教授的发言题目是“多模态语篇分析与多模态语法”,由冯德正副教授主持。张教授首先探讨了多模态语法研究的必要性,他指出相关研究在多模态理论构建方面存在不足,体现在成分关系、系统特征和不同符号系统的适用性等方面,并讨论了造成这些局限的现实原因。张教授接着介绍了语法的概念意义和特点,并重点探讨了是否选择分析多模态语法的决定因素,包括进行多模态语篇分析的目的和目标、相关模态或符号系统的特点以及多模态语篇分析的特点。其中,目标和目的涉及非语言符号的理论构建、解决实际问题和从功能、形式、认知、心理等不同角度进行研究;模态或符号系统的特点包括对不同层次和不同类别符号系统的区分;多模态语篇分析的特点包括多模态话语的不同组合模式和各个模态片段的协同关系。张教授的报告启发我们重新思考什么是语法、语法与语篇的界限等基本问题。最后,张教授论述了从确定分析目标、确定语篇特点、选择合适的研究视角到确定具体分析步骤的多模态语篇分析基本选择程序。

 

 

冯德正副教授的发言题目是“多模态与跨文化交际研究”,由瞿桃博士主持。冯教授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适用性和多模态分析领域的拓宽出发,引出多模态在跨文化交际研究中的应用,以期了解当代中国的跨文化身份状况。他介绍了三个跨文化概念词Cross-cultural、Inter-cultural和Trans-cultural的所指所含,阐述了三者的不同研究侧重点,即文化差异分析、不同文化背景参与者的互动和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杂合三个方面。冯教授从这三个视角出发,结合具体案例讲解了跨文化多模态研究的可行路径,其中,文化差异分析以中美大学官网主页对比为例,在视觉语法框架下量化中美两国文化异同,发掘了多模态分析方法所展现的具体而复杂的文化特征;不同文化背景的参与者互动研究关注商务话语和媒体传播中的言语与非言语行为;文化杂合与同质反映在社交媒体等多模态交际中,冯教授通过分析抖音短视频中的西安形象和斗鱼直播中的网红身份,提出超文化身份的多模态建构综合框架。发言最后,冯教授展望了跨文化交际中多模态中国话语的研究前景,指出其对阐释新媒体影响下的中国社会文化、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都具有深远意义。

 

 

Kay O’Halloran教授的发言题目是“Persistence and Decay of Trends: The Dynamics of News and Social Media as COVID-19 Emerged and Spread”,由Louise Ravelli副教授主持。O’Halloran教授通过团队开发的多模态分析平台(MAP),考察了新闻和社交媒体对事件报道的多模态话语建构,以此描述信息传播的增长动态与趋势。她首先指出,多模态研究的最新发展要求建立可行的计算模型,将多模态分析框架与大数据、云计算、自然语言处理、图像视频处理、情境元数据相融合,并且运用于不同数字平台的多模态交际分析,同时她也指出了多模态数字化研究所面临的挑战。接着Gautam Pal博士讲解了多模态分析平台(MAP)部分。他介绍了该平台的科学原理、数据提取与分析流程、平台操作界面等内容,并结合具体分析数据阐释了媒体信息传播特点与趋势。随后O’Halloran教授从近期的新冠肺炎疫情和黑人人权运动切入,展示了基于多模态分析平台的情感取值、热点词云方面的分析结果,揭示了热点话题的动态发展趋势以及社会与媒体的互动关系。

专家与参会者的互动环节由上海交通大学马丁中心骨干研究成员杨翕然博士主持。参会者踊跃提问,四位专家积极互动,反响热烈。

论坛最后,马丁中心创建人王振华教授对四位主旨发言专家的精彩发言和与会者的热情参与表示感谢,他对四位专家的发言作了精辟总结,评论并展望了多模态领域的研究。王教授预告,第四期适用语言学云端论坛将于8月29日举办,主题是司法话语研究。

 

 

 

 

  8月29日下午,由上海交通大学马丁适用语言学研究中心(马丁中心)主办的“适用语言学云端论坛(四)司法语言研究”通过ZOOM平台举行。此次论坛由上海市司法局副局长刘言浩博士、中国政法大学张法连教授、南京师范大学董晓波教授、华东政法大学余素青教授作论坛主旨发言,论坛吸引了一百多名学者、高校教师和研究生参加。
    论坛开始,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常务副院长常辉教授致欢迎辞,由马丁中心主任王振华教授主持。

 

 

刘言浩博士的的发言题目是“司法裁判文书的语言”,由张法连教授主持。刘法官指出,司法裁判文书的语言风格、逻辑推理、修辞技巧对于充分沟通、明确判决背后的实质理由,增加判决的可接受度具有重要意义。他从三个方面详细展开论述,首先介绍了司法裁判文书的司法公开、程序正义、结果宣告、法律指引、法律发展和法制宣传教育六大功能。接着从比较法角度对比了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在裁判文书写作上的风格差异。最后他讨论了中国司法裁判文书的写作难点,并结合司法改革内容,总结了文书写作规范的变化和发展特点。

 

 

张法连教授的发言题目是“提升法律语言应用能力,推进语言应急法制建设”,由余素青教授主持。张教授首先介绍了“应急语言能力”“法律语言”“法律服务”等概念的基本内涵,强调了语言在国家处理突发事件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其中法律语言不可或缺。他指出,提升法律语言应用能力需要培养法治思维、规范法律语言。他认为,法律语言应用能力可以衡量国家的法治建设水平,涉外法律语言应用则有助于塑造中国形象。张教授还讨论了应急语言的法律语言标准,他例举出新冠肺炎疫情信息中的失衡失范问题,倡导人们学会运用法律语言,形成法律思维习惯。

 

 

董晓波教授的发言题目是“法治国家视域下我国司法领域语言问题及其规划”,由余素青教授主持。董教授明确了当前时代背景下司法研究的重要性,他通过述评国外语言政策与规划理论,勾列出了适合我国法律语言规划的五个类型框架,即地位规划、本体规划、习得规划、服务规划和传播规划,并阐释了五类规划类型的内涵。其中,地位规划关注诉讼语言的选择与使用,本体规划用以规范文书以及执法和庭审话语的语言表述,教育规划涉及法律人才培养、教材编写、高校转型等内容,服务规划直接与司法现实接触,传播规划侧重法律翻译与对外法治话语权。董教授认为,我国司法语言在规范化、发展均衡性、司法语言服务能力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司法领域的语言规划是一个涉及多学科、以问题为导向的现实议题,对促进司法语言生活和谐、维护社会安全与稳定、推动交叉学科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余素青教授的发言题目是“庭审叙事中的认知语境因素分析”,由董晓波教授主持。余教授从司法语言学的狭义和广义内涵切入,指出庭审语言研究是其重要方面,其中言语有效性依赖于对语境的充分认知。她梳理了语境的主客观与社会文化因素,阐释了庭审中的传统语境因素和制度性特征,庭审叙事概念、构成要素与难题,以及认知语境的定义和相关研究。余教授结合庭审实际,归纳出认知语境因素在宏观和微观两方面的表现形式,她通过展示问卷调查结果,具体从背景知识、个性心理特点和交际双方的社会角色等认知语境因素对庭审叙事进行了分析。她认为,案件最后的事件版本(真相)通过法官的认知来确定,语言能力深刻影响庭审效果、庭审效率、司法公正、法治水平。

 

专家与参会者的互动环节由上海交通大学马丁中心主任王振华教授主持。参会者围绕司法研究与实践踊跃提问,专家给予了专业解答和指导,反响热烈。

 

 

论坛最后,马丁中心创建人王振华教授对四位主旨发言专家的精彩发言和与会者的热情参与表示感谢,并就语言学与法学的学科交叉发表了自己的见解,他强调守正创新,做好“语言学+”的基础理论建设工作,同时强调把陆俭明先生在第一期“适用语言学云端论坛”上提出的“+语言学”作为语言学研究的一个使命。王教授同时预告,第五期适用语言学云端论坛将于9月19日举办,主题是教育语言研究。

 

 

9月26日上午,由上海交通大学马丁适用语言学研究中心(马丁中心)主办的“适用语言学云端论坛(五)教育语言研究”通过腾讯会议举行。此次论坛特邀北京大学陆俭明教授参会指导,并邀请云南师范大学原一川教授、冯智文教授、云南民族大学李强教授、昆明理工大学王庆奖教授、云南师范大学彭庆华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常辉教授作论坛主旨发言。论坛吸引了近三百名学者、高校教师和研究生参加。

论坛开始,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常务副院长常辉教授致欢迎辞,由马丁中心主任王振华教授主持。

 

 

原一川教授的发言题目是“云南少数民族贫困地区中小学英语师资队伍建设现状与对策研究”,由冯智文教授主持。原教授首先对项目的背景内容和进展做了基本介绍,接着由课题组成员万向兴副教授进行调研成果的展示。研究立足云南少数民族贫困地区,通过实证定量问卷调查,了解了该地区中小学英语师资队伍和英语教学现状。万教授指出,云南边疆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基础教育阶段的英语师资存在许多问题,包括小学英语教学不重视、部分中学英语教师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不强、教师专业发展意识淡薄等。他提出提升英语教师专业水平、加强教师自我发展意识、优质师资引进等具有针对性的策略和建议,力图为少数民族地区“教育扶贫”和“外语教育脱贫”做出贡献。

 

 

冯智文教授的发言题目是“我国边疆民族地区基础外语教育研究:教育语言学视角”,由原一川教授主持。冯教授首先引出教育语言学研究视角对外语教育研究的适用意义,并介绍了少数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发展现状和研究现状。其中,他特别提到语言扶贫与基础外语教育研究二者的关系,指出少数民族多语教育能够推动国家脱贫攻坚。冯教授重点阐述了研究问题和样本数据详情,他利用教育语言学以问题为导向的方法,从边疆民族地区小学和中学英语教育两块展开讨论,指出了二者在英语教育重视程度、师资、课程设置、规划标准、教育质量等方面的问题,并就此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措施。最后冯教授指出,推进边疆地区基础外语教育是新时代外语学人的使命和担当。他还展望了汉语、民语和外语三种语言和谐共生对社会和国家的重要意义。

 

 

李强教授的发言题目是“云南中缅边境地区少数民族语言生态与多语教育”,由王庆奖教授主持。李教授首先从云南中缅边境地区的人文地理特征切入,介绍了跨境少数民族地区体现在民族语言文字、语系、语族、语支、方言土语等方面的多语生态。他指出了语言接触多语杂糅背景下的社会不和谐因素,其中外语教育政策的实施也存在诸多问题。云南少数民族多语教育现状表现在多元民族文化背景、有限的教育条件、语言文化冲突、思想观念与现实需求矛盾四个方面。

 

   

王庆奖教授的发言题目的“宾语的世界性与世界观:一种假设”,由李强教授主持。王教授围绕他提出的假设“所有言语都是人类通过语言反映出来的世界观”,结合介词宾语、动宾结构、系表结构、使动宾语结构、静态性句型、小句主语等实例分析,讨论了宾语作为言语行为的元素、将宾语与人类认知和人的世界观相联系、主谓宾结构中人与自然的关系、宾语作为人的世界观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叙事友好等几方面的看法。王教授还探寻了Fillmore格语法的理论依据,阐释了理论中有关意义、语义角色和句法语义关系的内容,展示了他提出的就人、现实世界、人与现实世界关系三者的公式,并指出该公式在不同语义所指、语用场合以及文类主体中的适用性。  

 

 

彭庆华教授的发言题目是“少数民族儿童语言教育的困境与对策”,由张彪副教授主持。彭教授首先介绍了少数民族地区双语和多语和谐的语言生活,他指出活态语言保护是研究新趋势,其中中国少数民族地区语言生活模式为世界语言多样性提供中国方案,中国特色三语教育受到一定的国际关注。但是调研发现,少数民族地区多语和谐共存面临挑战,儿童语言教育在母语活力、双语能力、留守儿童、学校教育等方面存在问题。彭教授还阐释了儿童语言教育的相关理论,如语言关键期假设、多语能力理论、伯恩斯坦语码理论和教育话语理论,讨论了双语/多语能力者优势与能力、语言输入与输出的质与量等方面议题。彭教授就如何提高少数民族儿童语言教育提出几大对策,包括宣传教育健康理念、学前教育建设和家庭语言环境创造。最后,彭教授展望了少数民族地区双语教育体系的未来发展。

 

 

常辉教授的发言题目是“教育语言学:理论与实践”,由王振华教授主持。常教授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展开讨论。他首先介绍了教育语言学的发展历程、学科内涵、囊括领域和相关研究课题,他指出了教育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在研究对象和理论基础上的区别,详细阐释了语言与教育研究界对该学科定位的不同看法和观点,引发对教育语言学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等方面的思考。实践方面,常教授主要讨论了语言教育方面问题,包括外语教学、母语教学等,其中他以大学英语为例,讨论了“学教测”一体化的理念,展望了语言教育实践在有效性、系统性、智能化的发展方向。

 

 

 

陆俭明教授的发言题目是“教育语言研究要关涉教育者的‘心’”,由王品博士主持。首先,陆教授对以上六位专家发言做了精彩点评,他用“多元”一词总结六场报告的研究内容,同时回应教育语言学自上个世纪70年代提出以来,作为一个独立学科的发展态势。陆教授指出,原一川和万向兴二位教授心系边疆民族贫困地区,充满了他们对云南边境民族贫困地区的关爱之情;冯智文教授高度关注边疆民族地区的基础外语教育,升华了外语能力对于拥有作为世界公民的一种生存能力的现实意义;李强教授对中缅边境地区少数民族语言生态与多语教育状况进行了深入而广泛的社会调查,内容扎实并富有新意;王庆奖教授提出的语言学命题具有突破性和理论探索性;彭庆华教授的报告启发我们,提升汉语水平和国家通用语能力任重道远;常辉教授的报告具有全面性,普及了教育语言学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的内涵与外延。陆教授总结到,专家发言多重视实地调研,用事实说话,更重要的是,他们关怀民族地区的语言教育问题,体现出“高度的教育责任心”。

接着,陆教授分享了他对“教育语言”的心得体会与认识。他认为,“教育语言学”除了研究语言教学,还应该有另一项研究任务,那就是深入研究“教育语言”本身,即应探讨各个学科各种课程教育中的语言问题,特别需要探究语言与教学的互动问题,需要探究语言对提升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性。陆教授分享了他的老师朱德熙教授的教学轶事。朱先生总是处处都从学生的角度考虑,他的备课是经过精心考虑和设计的,其出发点是,怎么让学生听清楚,听明白,喜欢听这门课。同时,朱先生出色的教授效果也与教育语言的运用有关,他的教育语言的特色可概括为:条分缕析,深入浅出,循循善诱,通俗易懂。陆教授结合自己躬耕教坛50载的教学经验,提出两点看法,一是要有高度的教育责任心,包括对学生要有爱心,对学生的学习要善于引导,其中他举出了魏建功先生的启发式教学法;二是做好“转化”工作,包括善于将学术内容转化为教学内容,善于将学术语言转化为教学语言,其中他举出了朱德熙教授的举例法、对比法,以及马真教授“剥笋壳”层层深入的讲授法。

 

 

专家与参会者的互动环节由上海交通大学马丁中心赖良涛副教授主持。参会者围绕边境少民地区的教育实践展开讨论,相关专家对提出的问题做出了积极回应。

论坛最后,马丁中心创建人王振华教授对七位专家的精彩发言和参会者的热情参与表示感谢,同时他回顾五次云端论坛,分享了心得体会,并对其硕士生导师马丁教授的支持与指导致以敬意。

 

 

 

 

地址:中国上海东川路800号上海交通大学闵行校区杨咏曼楼

  邮编:200240  网址:http://sfl.sjtu.edu.cn

​​​​​​​ 电话:021-34205664 (党政办公室)  021-34204723(教学科研办公室)

Copyright @ 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旧版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