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子风貌

李祯妮:以“译”战“疫”,远程助力疫情防控

发布时间:2020-03-02   阅读次数:-

        新冠肺炎的爆发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随着话题“你的专业能为抗疫做什么”登上微博热搜,全民战“疫”的气氛也达到了高潮。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也有着一个“语言”的战场——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翻译)专业2017级本科生李祯妮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参加远程翻译志愿者工作,以“译”战“疫”,助力疫情防控。

 

与国共命运,与民共患难

       疫情发生以来,李祯妮一直关注新闻,看到抗疫一线“逆行者”们放下小家,剪去长发,为了心中的神圣誓言义无反顾地冲向前线;一个月来,交大也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派出500多名医务人员支援湖北。她被这种“召必应,战必胜”的气概深深打动。“选择了交大,就选择了责任”,面对疫情,李祯妮更加意识到自己肩负的责任与使命,虽然不能奋斗在抗疫最前线,也希望贡献出自己微薄的力量,为疫情防控做贡献。

      李祯妮自2019年7月以来就是上海宋庆龄基金会的翻译志愿者,负责基金会英文官网的建设。这次疫情爆发后,她也承担了抗疫相关的翻译工作;看到世青创新中心组织的“抗击新型肺炎疫情志愿者项目”,她也毫不犹豫地报了名,踏上了以“译”战“疫”的征程。

 

星星之火,亦可燎原

        本次翻译任务对李祯妮来说,其实是一项很大的挑战。

        首先,这次任务对时效性要求极高。疫情发展不等人,一线医务人员急需符合标准的防护用品;民众对权威报道和科研论文等科普内容需求大(而其中一部分,比如钟南山团队、石正丽团队的研究成果,就是用英文发表的,阅读原文可能有些困难);而捐赠报告也需要及时翻译以便外国友人了解中国人民对防疫所做的努力、收获的成效以及捐赠的必要性。这些都对翻译的效率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更快地转换双语就意味着更多捐赠物资及时到达医务人员手中,意味着民众更好地了解疫情。因此,李祯妮充满了责任感和使命感,放弃休息时间对文件进行快速翻译,甚至会在深夜接到任务之后,爬出被窝打开电脑,在最短时间内发回译稿。

       而事关抗疫大事,涉及生命和健康,在保证效率的同时也对翻译的质量和准确程度有着严格的要求。此次志愿活动围绕抗击新冠肺炎展开,翻译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医学术语。李祯妮并不是医学专业出身,之前也未曾涉足过医学翻译领域,对相关术语也比较陌生。因此,她做了非常充分的译前准备,快速学习了外文局审定180个新冠病毒疫情防控相关中英词汇,保证对常用术语,尤其是对医用物品器具(比如消毒液、防护服、医用外科口罩),还有病理症状(比如上呼吸道感染、双肺浸润性病灶)等词汇,都能有比较快速且准确的反应。

       截止目前,李祯妮已经翻译了两批医疗物资的说明书及正版证明,两篇有关新冠肺炎的最新外文报道及科研论文,以及上海宋庆龄基金会的三期“抗疫爱心捐赠信息简报”;其中翻译的医疗物资已经运至武汉一线,信息简报和外文报道也已经发布在上海宋庆龄基金会官网和世青创新中心的微信公众号上。

       她表示,自己能做的其实并不多,但也希望尽自己所能帮到更多人。星星之火,亦可燎原。

        李祯妮翻译的捐赠物资文件

 

        李祯妮翻译的抗疫爱心捐赠信息简报

         (图片来源:上海宋庆龄基金会英文官网)

 

涵养家国情怀,不负青春韶华

        李祯妮表示,之所以能够游刃有余地完成此次抗疫翻译任务,离不开学院的培养和自己平日的积累。在学院的课程设置下,她的知识储备逐渐丰富,专业能力和国际视野也有了很大的提升;而这次在翻译过程中遇到问题她也会和翻译系的老师们共同探讨,找到最合适的译法。

        她说,自己很荣幸能以译员的身份,发挥自身所学,为抗击疫情出力。学贯中西之识,投身疫情防控,这也是用自己的行动践行交大“饮水思源,爱国荣校”的校训。在未来的志愿者工作中,她将继续秉持交大人的担当与责任,为祖国疫情防控贡献交大力量、青年力量,思源致远、砥砺前行,带着这份家国情怀,书写绚烂、无悔的青春。

 

李祯妮接受上海教育电视台采访画面

 

地址:中国上海东川路800号上海交通大学闵行校区杨咏曼楼

  邮编:200240  网址:http://sfl.sjtu.edu.cn

​​​​​​​ 电话:021-34205664 (党政办公室)  021-34204723(教学科研办公室)

Copyright @ 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旧版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