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5日下午,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学术讲座“音高、认知与大脑”在上院512举行,受邀主讲人为香港理工大学中文及双语系副教授、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教授彭刚博士。本次讲座由言语语言听力中心主办,外国语学院丁红卫教授、徐旴教授、汪玉霞副教授、李菲博士,以及20余名硕士、博士研究生参加了本次学术讲座。
音高存在于所有已知的人类语言中,而在声调语言中,音高模式尤为重要,因其具有区别词义的作用,与元音、辅音同等参与构词。汉语各方言及少数民族语言绝大多数都是声调语言,为研究者提供了非常丰富的素材。彭刚教授结合本体语言学、心理语言学、神经语言学领域的经典研究及最新成果,系统介绍了EEG、MRI两种语言认知及大脑神经机制研究中的重要技术手段,分享了其研究团队近年来在跨语言背景下的音高感知模式、儿童声调范畴感知的发展、语境类别对声调感知的影响、声调语言和非声调语言的大脑网络模式等领域的丰厚成果,为参加讲座的各位师生呈上一份跨学科学术研究大餐。
彭刚教授及其团队近些年的跨语言研究揭示声调母语者对音高模式的感知更倾向于范畴化感知而非声调母语者更倾向于非范畴化感知,并用“异数范式(oddball paradigm)”探讨声调母语者对音高范畴化感知的大脑认知神经机制;言语发展研究表明以普通话为母语的儿童早在4岁时就表现出对普通话声调的范畴化感知,并在6岁时持续发展成熟为成年人水平的声调范畴感知能力。不同发音人的音高声学表现有着非常大的差异,听音人对发音人音高模式及声调类别的准确判断依托于语境信息,而言语语境或非言语语境等不同类别的语境对音高感知具有重大影响;声调母语者和非声调母语者在处理语言信息时,在大脑的激活模式及功能网络连接模式上也表现出很大差异。
国际著名语言学家、香港理工大学首席教授王士元先生莅临讲座现场,同参加讲座的各位师生交流讨论。本次学术讲座开拓了师生的研究视野,促进了其对语言音高以及大脑认知研究的了解和兴趣,让人受益匪浅。
地址:中国上海东川路800号上海交通大学闵行校区杨咏曼楼
邮编:200240 网址:http://sfl.sjtu.edu.cn
电话:021-34205664 (党政办公室) 021-34204723(教学科研办公室)
Copyright @ 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旧版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