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4月20日下午,第36期社会认知与行为科学系列沙龙在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成功举行。此次会议由交大社会认知与行为科学研究院、医学院附属精神卫生中心、外国语学院跨语言处理与认知基地和言语-语言-听力研究中心共同主办。基地言语-语言-听力中心杨小虎副教授、丁红卫教授、徐旴教授、汪玉霞副教授、李菲博士及中心多名研究生出席了本次沙龙。本次活动还吸引了华东师范大学、同济大学、复旦大学等高校师生的广泛关注和积极参与。
本次学术沙龙由社会认知与行为科学沙龙负责人、原文科建设处处长蒋宏教授和精神卫生中心李春波副院长共同主持。在欢迎辞中,李春波教授首先表示对此次学术沙龙充满期待。蒋宏教授谈到,精神障碍人群常常存在言语理解和感知方面的障碍,此次会议是一次语言学和精神病学的积极对话。在人工智能时代,针对精神病患者的语言诊断、治疗及康复展开跨学科研究与合作具有重要的意义。接着,来自精卫中心和外语学院的五位老师围绕精神障碍与语言加工这一专题先后做了主题报告。
精卫中心康复科副主任范青博士首先对精神分裂症语言加工相关的认知功能受损研究做出了概述,并介绍了团队正在开展的相关临床实验研究。她指出精神分裂症在听觉语言的感知理解和视觉阅读能力都存在缺陷,这可能与患者大脑皮层偏侧化程度下降,前额叶和颞上回激活减弱的语言认知损伤有关,今后可进一步开展语言认知矫正的研究和应用。
外语学院汪玉霞副教授报告了精神分裂症患者对汉语句法语义信息的在线加工研究的情况,她通过多组对比实验和数据分析,发现了精神分裂症患者和不同语言背景的正常健康被试对声音、句法、语义、语用等层面言语加工情况的异同。她还与参会人员深入探讨了已有的一些言语实验范式在障碍人群语言研究中的应用情况和前景,并指出未来可进一步针对障碍人群的工作记忆和抑制控制等认知机制做出探索。
外语学院李菲博士则重点介绍了语境效应在精神障碍人群语义信息加工研究方面的应用。她报告了前一阶段与精卫中心合作的行为实验和ERP实验结果,指出患者在语义信息提取上的缺陷,这为双方进一步开展关于患者复杂认知加工过程的跨学科实验与深入合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第四位发言的是精卫中心心理健康与脑影像研究室的研究员杨志,他围绕“从‘大脑词汇地图’到基于自然情境的精神障碍研究”这一主题做了报告,形象生动地向大家展示了如何利用不同脑波和神经影像途径寻找精神疾病的标志。他的团队以麻省媒体实验室(media LAB)的研究为基础,运用影片作为刺激材料,观察了精神病患者与正常被试加工异常情绪的脑波刺激的情况,发现患者与健康被试的脑波活动存在显著差异。他的演讲声情并茂,深入浅出,图文结合,令人印象深刻。
随后,我院丁红卫教授向大家展示了其团队正在开展的精神障碍人群的语料库建设和韵律情感研究情况。在报告中,她首先对当前精神障碍人群的语料库及情绪韵律加工情况做出总体概述,并介绍了韵律对交际意图解读的重要作用。她表示,精神卫生中心拥有珍贵的被试资源,希望双方能利用这个宝贵的平台,从语言这个窗口来考察障碍人群与正常人群的心理与情绪的差异,使用感知、眼动、近红外、脑电、脑成像等言语语言行为及大脑神经实验手段来探寻语言的大脑机制,并利用多模态语料库作为检测和训练技术手段,促进人工智能在精神障碍诊断与康复中的应用。
学术沙龙在热烈的讨论氛围中持续进行了四个多小时,几位专家学者分别从不同视角展开了一次文理学科的深入对话,观众们也踊跃提问,积极讨论,双方也对进一步合作表示期待。精神卫生中心副院长李春波教授表示,本次学术沙龙是一个好的开始,有利于双方进一步扩大自身的学科优势,相信通过双方努力与合作,今后将会出现更多生动、有意思的跨学科研究。外语学院言语-语言-听力中心负责人杨小虎副教授也向大家介绍了中心对神经与病理语言学研究的重视以及与国外合作的研究进展,表示基地言语-语言-听力中心与精卫中心在精神病患者的语言诊断、治疗及脑机制探索中有着巨大的合作空间,期待双方能进行更多更深入的合作。
地址:中国上海东川路800号上海交通大学闵行校区杨咏曼楼
邮编:200240 网址:http://sfl.sjtu.edu.cn
电话:021-34205664 (党政办公室) 021-34204723(教学科研办公室)
Copyright @ 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旧版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