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动态

马丁适用语言学研究中心师生团应邀参加第44届国际系统功能语言学大会

发布时间:2017-07-17   阅读次数:-

马丁适用语言学研究中心师生团应邀参加第44届国际系统功能语言学大会

 

    2017年7月10日,第44届国际系统功能语言学大会在澳大利亚卧龙岗大学(University of Wollongong)拉开帷幕。本次会议为期5天,会议主题为“Transforming Context”。本次会议关注自然语言在真实语境中的使用,充分体现了系统功能语言学的“适用性(appliability)”和“社会解释力(social accountability)”。马丁适用语言学研究中心名誉主任James Martin院士,以及王品博士,郇昌鹏博士,在读博士石春煦,中心主任王振华教授和他的警察话语研究团队成员张冉冉博士,吴启竟博士和朱熠凝等一行9人参加了此次会议。

大会发言

    Kay L. O’Halloran (Curtin University Australia)教授的发言题目是Multimodal Recontextualisation: A Mixed Method Approach for Big Data Analytics。主要观点为:多模态语篇分析为符号的二次语境化提供了理论工具,但目前多模态分析面临着从小规模语篇的手动分析向大规模多模态意义自动识别的转变这一挑战。多模态语篇的定性分析与数据挖掘、信息可视化等定量方法的结合提供了一种混合分析方法,能够解决详尽的、依赖于语境的多模态语篇分析以及高度聚合的、不依赖于语境的大数据分析之间的差距。该报告还将这种混合法应用于对暴力极端主义团体宣传材料的分析,说明了极端分子如何通过语言和图片使自己的观点合法化,以及其他媒体平台如何重新使用这些宣传材料来支持/反对暴力极端主义。

    David Butt (Macquarie University Australia)发言题目是Our Last Luciferian Pact? The grammatical construction of the "self"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professional discourse in human sciences。主要观点:双重自我(duplex self)是第一人称的两种形式(I和me),是在识别小句(identifying clause)中交汇的结果。识别小句中这种人称的变体反应了过程参与者之间的不同关系,孩童正是通过这些关系来认识世界的。语法资源的这种工作机制告诉我们,双重自我的根源不在于语言形态的变化,而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变化。如此,语篇的符号特征和语义织体将神经系统和大脑联系起来,人文科学中诸如语言共性、儿童心理健康等问题也可以借此得到解释。

    Adolfo M. García (Favaloro University/ National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Research Council / National University of Cuyo)的发言题目是Towards a motion-sensitive linguistics: Neurocognitive synergies between language and actions主要观点为:基于行为和神经科学的相关实验表明,相伴而生的言语活动和肢体活动相互影响,反映了语言系统在大脑神经中的组织方式,这种方式可以通过一个新的模型“the Hand-Action-Network Dynamic Language Embodiment (HANDLE)”来解释。HANDLE模型可以从以下方面解释动作和语言的耦合:效果变化性(effect variability)、时间动态性(temporal dynamicity)、话语变体调幅(modulation by verbal variables)、对动作复杂性的敏感程度(sensitivity to motor complexity)以及代表性粒度(representational granularity)。语言诱发的动作阐明了语言使用的动态性,为系统功能语言学中的模型建构带来了启示。

    Mary Macken-Horarik (Australian Catholic University)发言题目:Managing relations, transforming contexts: How to build a grammatics ‘good enough’ for school English。主要观点为,以连贯而渐增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英语语言的理解不仅要帮助学生适应不同情境的学习,也要提高其理解和创作口语、书面语和多模态语篇的能力,这就需要扩展语法在语言教学中的角色。该主旨报告介绍了澳大利亚研究委员会(Australian Research Council)资助的一个为期四年的项目,内容包括系统功能语法和英语教学的联系,语境对语法以及语言教学的影响等,突出了语法对于英语教学的重要性。

    James R Martin (University of Sydney/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教授的发言题目:The tyranny of metafunctions: transcending trinocularity in SFL。主要观点是,系统功能语言学三大元功能在其理论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地位,与三个语言层级(phonology, lexicogrammar, discourse semantics)以及三种层级(realisation, instantiation, individuation)紧密联系。他从语境出发,探讨了语域和语类的模型化,并通过不同学科的知识建构讨论三大元功能如何共同作用于语言的理解。

    Karl Maton (University of Sydney)发言题目是Taking Autonomy Tours: Exploring the next dimension in Legitimation Code Theory主要观点为,系统功能语言学和合法化语码理论(Legitimation Code Theory)协同发展,能够帮助更好地理解语言的复杂性及其对语境的依赖性。合法化语码理论的一些新术语,如自主语码(autonomy codes),需要从两种理论的结合中寻求更好的解释,进而促进对教育语篇中知识建构的研究。本文展示了以自主语码为特征的教师课堂话语,说明了不同的语码模式如何限制知识的建构,为教学实践和研究带来了新的启示。

    Debra Myhill (University of Exeter)发言题目是Grammar for Creative Teachers: Principles and Practice主要观点是:语法和写作之间具有重要联系。语法教学能够丰富学生对作者以及作者语言的理解。定性和随机控制的案例表明显性的语法教学对于学生的写作有积极的影响,且学生对元语言知识的理解与语法知识也紧密相关。基于此,该报告从理论层面研究了写作教学中语法的重要性,并通过实例说明教学活动中如何促进学生理解语法和写作之间的关系。

    Gerard O’Grady (Cardiff University)的发言题目:Intonation in the 21st Century主要观点是:语调及其符号功能在目前的语言学研究中处于边缘地位,但语调在一些领域中大有作为,如对教育和意识形态的研究方面。除此以外,语调能够和词汇语法的描述有机结合,扩展现有的语法描述。语调的研究也可以与系统功能语言类型学结合,大型语料库可帮助描述语调的形式和功能,为特定语言的描写提供更广泛的选择。

 中心成员发言

    王振华教授主持道路交通执法语篇研究专题系列报告。他个人的报告拓展了系统功能语言学对人际意义的研究范围,聚焦于语言的连接资源的人际功能,认为连接资源除了传统意义上的谋篇功能外,还能诱发出人际意义。他梳理了夸克,韩礼德和马丁的思想,增加了语篇的连接资源,提出了连接资源的人际意义主要由framing 和navigating两种手段实现。

    王品博士在系统功能类型学的专题研讨会上做了关于汉语语气的发言。该发言突出体现了系统功能语法描述中的“三重视角”原则、语义驱动原则和轴关系原则,克服了汉语系统功能语法描述长期以来过于倚赖英语系统功能语法的功能及类别设定。具体而言,在汉语的语气系统中,语义层面的言语功能在语法层面上主要体现在谓词这一功能上,而主语在语气系统中为无效概念。

    郇昌鹏博士的报告以评价系统为框架,自建关于风险事件报道的中澳对比语料库,研究了中澳记者在硬新闻中体现的态度。研究发现,中澳记者试图通过情感共享来重建社会秩序,但是两者的情感共享策略体现出不同的社会价值。这种情感体现策略的不同源于出版条件(预算紧缩、出版物竞争增大等)的制约,反映了中澳记者的不同立场。

    张冉冉博士报告的题目是《交警在交通违章处理过程中的教育功能——J. R Martin的语篇语义学角度》,是王振华主持的专题系列报告中的一部分该报告以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中的语篇语义学为理论基础,考察交警处理交通违章过程时与交通违章者交谈的话语特征,以此来描写和解释他们如何通过话语规劝或禁止违规的交通行为、引导和鼓励合法的交通行为,从而降低交通事故、维护交通秩序。分析发现,交警尽管大多时候通过教育或调节性话语可以实现与交通违规者结盟并达成共识,有时候也会失败。本文初步探讨了可能导致结盟失败的原因,并从语言学的角度为交警有效执法提出了一些可行建议。

  吴启竞(博士在读)的报告是王振华主持的专题系列报告中的一部分,在报告中她认为,交通执法过程涉及交警与道路使用者的言语互动,是一个话语实践过程。该报告以交通事故处理话语为例,分析了其语类和语类各阶段之间的逻辑关系、以及执法话语中的交换结构,说明了交通事故处理是如何组织与展开的。对交警执法过程的话语本质的探讨体现了语言可以作为“执法工具”,交警可以通过语言更快速有效地解决责任判定等执法难题以及高负荷工作量等现实问题。

    石春煦(博士在读)的报告题目是《“协商价值观:中国庭审辩论中的身份建构和亲和关系研究”》。该研究基于中国刑事庭审的十个典型案例,将刑庭辩论中的公诉词和辩护词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定性与定量(UAM软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重点关注刑庭辩论话语的“评价+概念”耦合现象,考察法庭辩论中公诉人和辩护律师的身份建构,以及在庭审中通过价值观协商实现的亲和关系,对中国刑事庭审辩论中的话语建构具有启示作用。

    本次会议共有来自英国、美国、澳大利亚、中国、印度尼西亚等四大州国家的200多位专家和学者参加,对教育、医学、科学、历史、法律等20多种语境下身份、性别、知识建构、权力和意识形态等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2018年国际系统功能语言学大会将在波士顿学院(Boston College)举办。

 

作者:吴启竞

地址:中国上海东川路800号上海交通大学闵行校区杨咏曼楼

  邮编:200240  网址:http://sfl.sjtu.edu.cn

电话:021-34205664 (党政办公室)  021-34204723(教学科研办公室)

Copyright @ 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旧版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