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科研办公室

预答辩公告

发布时间:2021-09-23  

论文题目:Artistic presentation of human destiny— on Memory and Identity in Modiano's Novels”

   人类命运的艺术呈现——莫迪亚诺小说中的记忆与身份研究

答辩人:博士研究生  吴盛博

指导教师:彭青龙教授

预答辩专家组成员:

职务

姓名

职称

工作单位

组长

刘建军

教授

上海交通大学

成员

杨枫

教授

上海交通大学

成员

尚必武

教授

上海交通大学

成员

袁筱一

教授

华东师范大学

成员

朱晓映

教授

华东师范大学

 

论文简介:

法国作家帕特里克·莫迪亚诺(Patrick Modiano1945-)是2014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迄今为止,所出版三十部小说和电影剧本被翻译成包括汉语在内的三十语言,是在世界文坛享有誉的文学大师。

本论文试图打破学科界限,分别从政治、历史、哲学、文化等多种角度,围绕记忆与身份的关系,论述莫迪亚诺文学作品的深刻内涵及其关注人类命运的艺术特征。尽管以往的研究成果不乏对记忆、身份的探讨,甚至是一个“热点”话题,但展现莫迪亚诺文学艺术的独特性及其世界意义的研究成果并不多见。表面上看,莫迪亚诺似乎不断“重复”记忆的主题,如占领期的记忆、大屠杀意义、儿时记忆、家族记忆等,事实上,这些记忆彰显了法国社会或者西方社会面临的身份危机、精神危机和社会危机,而这些危机背后所呈现的是当代人对未来不确定性的“焦虑”。莫迪亚诺以其深刻的洞察力,通过“追忆”逝水年华的方式,描写了战中、战后和寻常生活中普通人物被裹进“历史洪流”和社会巨大变革后的迷惑、迷失和迷茫,以及为走出这种困境而承担的种种精神负荷。虽然他描写的是平凡的人和事,但反映的是平凡之中的非凡意义;刻画的是法国人的民族心里、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彰显的人类社会常常拷问的世界主题,即“我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从这个角度上来说,本论文旨在揭示莫迪亚诺小说文本中所蕴含的普遍意义具有重要学术价值。

本论文试图围绕三个问题而展开。其一、莫迪亚诺为何不断“重复”书写不同的“记忆?其内涵是什么?即“我从哪里来”的问题。其二、莫迪亚诺的记忆叙事与身份即“我是谁”有何种关系?其三、莫迪亚诺的艺术呈现与他关注法国人不确定的未来,进而关注人类命运是否存在关联?为了追寻答案,本人选取他的六部代表性作品《星形广场》(La Place de l'Etoile),《夜巡》(La Ronde de Nuit),《多拉·布吕代》(Dora Bruder),《青春咖啡馆》(Dans le Café de la Jeunesse Perdue),《夜半撞车》(Accident Nocturne《家谱》(Un Pedigree作为研究对象,以记忆和身份为主线,采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结合当代西方文学理论和历史文化语境,分析、阐释和论述莫迪亚诺的文学创作思想的深刻性以及艺术风格的独特性,揭示其文本中所厚植的由关注个体、群体、国家命运到关注人类命运和世界发展的悲悯情怀以及从绝望中寻找希望的期许愿望。尽管莫迪亚诺的著作颇丰,但选取的小说无不是他前期、中期和近期的代表作,是洞悉其文学创作思想和艺术魅力的缩影。

关键词:莫迪亚诺记忆身份现代性,《星形广场》,《夜巡》,《多拉·布吕代》,《青春咖啡馆》,《夜半撞车》,《家谱》

 

敬请各位老师同学光临指导。

 

答辩时间: 2021年 9 月 30  日14 点

 

答辩地点: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

地址:中国上海东川路800号上海交通大学闵行校区杨咏曼楼

  邮编:200240  网址:http://sfl.sjtu.edu.cn

​​​​​​​ 电话:021-34205664 (党政办公室)  021-34204723(教学科研办公室)

Copyright @ 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旧版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