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动态

马丁适用语言学研究中心成功举办“多语研究高端论坛”

作者:张彪   发布时间:2019-04-02   阅读次数:-

2019年3月30-31日,由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马丁适用语言学研究中心、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以及云南少数民族外语教育研究会共同举办的“多语研究高端论坛”在外语楼218会议室举行。来自北京大学、北京语言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西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云南师范大学、云南民族大学、昆明理工大学和昆明医科大学等高校的专家学者,共同研讨了公民与国家的语言能力、多语研究路径、脱贫攻坚与多语、少数民族医学话语、多语接触与语言和谐共生、多语教育与身份认同、多语学习对语言加工及认知能力、少数民族语言句法加工、三语初学者的环境影响因素、多语环境下初级英语学习者的写作能力发展等话题。

 

11b7a98ada8155893ae44a914752be9

 

3月30日上午,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胡开宝教授致开幕辞,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副总编张宏,云南少数民族外语教育研究会会长李强教授分别致贺辞。

北京语言大学李宇明教授做主题发言,题目为“试论公民和国家的语言能力”。李教授指出,根据社会发展的需求,中国公民应具有三语种能力:一个是母语或母方言,用于文化传承;另一个是国家通用语言,用于文化传承、人生最重要的生活半径交际和国际认同;第三个是外语,用于人生发展。国家语言能力是国家处理对外事务所需要的语言能力。 国家应具有从20种语言中吸收科技文化的能力,用200种语言“向世界讲故事”的能力。 他强调说,只有我国公民具有了“三语种”和“三文体”能力,国家具有了20/200种语言能力,我们的国家才能够成为“语言强国”,才有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治理世界的语言能力。

云南师范大学彭庆华教授在大会发言中指出,多语共存是少数民族地区各族人民的共同心声,也是世界各族人民、学界以及“语言传承人”的共同愿望,但这同时也是一个悖论。即使“多语共存”是一种存在,那也是一种差异性的共存和矛盾性的存在。如何解决好这种差异和矛盾是实现多语和谐共存的关键,也是世界各族人民追求的梦想,即语言文化多样性(参见“岳麓宣言”)。彭庆华基于国外研究的成果和近年来自己的实践,讨论了少数民族地区多语和谐共存研究的新路径。

3月30日下午的会议分为青年学者发言和专家大会发言两个阶段。上海交通大学在读博士生张彪,从评价视角探究多语环境下初级英语学习者的写作能力发展。上海交通大学在读博士生向课书,做了题为“壮语句法加工独立性:来自结构启动的证据”的发言。东北师范大学在读博士生李雪兰,做了题为“动态系统理论下三语初学者的环境影响因素研究”的发言。与会专家对三位青年学者的报告进行了点评。

在接下来的专家大会发言阶段,云南师范大学原一川教授提出,扶贫首要是扶智,扶智首要是先通语, 语言扶贫是可行的。语言和贫困具有关联,而且相互影响,但并不存在直接关联,更不存在因果关系。语言和贫困的相关性表现为一种概率关系,而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多语能力会在一定条件下对劳动者收入和就业发挥作用。对语言与贫困的关系研究,不仅要考虑国家通用语,还要将少数民族语言、汉语方言和外语一并考虑在内。

昆明理工大学王庆奖教授和昆明医科大学张宏斌教授在合作课题中认为,医学叙事行为对稳固边疆、精准扶贫、现代化知识普及等均有着重大意义。他们提出,针对性的叙事策略必须以加强对民族地区医学信仰进行了解,查看他们的话语空间为基础,才能提供更加奋发有为的医学叙事空间。

3月31日,云南民族大学李强教授介绍了目前云南少数民族的多语教育所面临的一些特殊和具体的困难。一方面,在国家语言教育规划政策背景下,如何保护和传承本民族的语言文化;另一方面,在实施双语教育和普及外语教育过程中,如何保护和传承本民族的语言文化。李强指出,本土国际化创新人才的培养和智库建设,已成为当今全球民族经济社会发展不可低估的要素。李强从语言生态观的视角,阐述了在云南少数民族杂居地区,多元民族文化背景下,语言扶贫行动与构建多语接触共生、良性互动机制的重要性,以及创立区域性多语生态发展模式的必要性。

西南大学刘承宇教授在发言中指出,进入新时代,我国多语教育应该深入探讨如何通过语言教育帮助学习者在掌握语言知识技能的同时,加强文化教育和心理建构或重构,逐步实现民族身份认同、国家身份认同和世界身份认同,并学会在这三种身份认同当中选择恰当的站位。

上海财经大学乔晓妹教授在发言中,回顾了近年关于多语加工的经典研究,探讨了多语加工研究与二语加工研究的异同、被广泛关注的二语加工模型能否扩展到多语、两种以上的语言加工时产生的辅助和抑制作用的实验证据、多语学习对认知能力和认知控制的影响等。最后,她讨论了这些心理语言学的实验证据对多语教学理念和方法的可能启示。

马丁中心主任王振华教授致闭幕辞。王振华认为,本次论坛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次对多语教育进行了深度研讨,实现了本次论坛的宗旨。他强调,语言学研究,无论是侧重本体的还是侧重应用的,都应该更多地考虑其社会服务价值和意义。他倡导“理论顶天、适用立地”学术理念,应树立“理论自信”,应把东部地区的学术研究优势、技术优势与西南边疆地域性民族语言文化资源优势相结合,探索适合我国语言实际的语言学理论,共同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地址:中国上海东川路800号上海交通大学闵行校区杨咏曼楼

  邮编:200240  网址:http://sfl.sjtu.edu.cn

​​​​​​​ 电话:021-34205664 (党政办公室)  021-34204723(教学科研办公室)

Copyright @ 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旧版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