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我在马丁中心读博的日子
(石春煦 2018届上海交通大学博士毕业生)
2014年,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马丁适用语言学研究中心(“中心”)成立时,我很幸运地成为中心的第一批博士生,师从中心主任王振华教授,从事系统功能视角下的法律语言研究。2018年我在老师的精心指导下顺利毕业,并提前获得博士学位。回顾读博生活,感慨良多,故提笔写下本文,与老师、同学们分享读博的苦与乐。
在入学前,老师就列出了关于系统语言学的必读清单,并要求我每两周提交一份读书报告。在这长达半年的时间中,老师用心良苦地训练让我具有了较为扎实的理论基础,也让我的博士求学之路相对平坦。博一时老师讲授的语篇语义学课程,风趣幽默,信息量大,亦加深了我们对于语篇语义研究的认识,对我们的学术思想有很大的启发。马丁中心每两周一次的seminar,也让我获益良多,与中心老师和同学们对于相关主题的讨论,让我认识到科研团队力量的强大和伟大。同时,马丁中心的学术论坛和会议,常常使我们学生能与学术大伽零距离交流,为学术的研究和传承搭建了很好的平台。
在博二时,老师亦积极支持我们出国访学,希望中心的学生们拓宽学术视野。那段在国外访学的日子是很艰辛的,我也很少对别人提起。刚到澳洲,虽然雅思听力接近满分,我却完全听不懂对方在说什么。由于生性内向,不喜欢与外国人交流,初到异国他乡的日子,我充满着很深的挫折感。而当时,马丁教授只选了我一个访问学生,从小就倔强的我不想让导师和中心的老师们失望,便努力挑战自我。马丁教授的作业要求比较高,我就周六、周日依然呆在研究室,坚持完成他布置的任务。口语表达不够流畅,就在Maton教授的支持和鼓励下,每周二坚持和LCT中心成员进行讨论。文章表达不够地道,就多向研究室的Yaegan师兄请教,反复比对他的修改与自己初稿的区别,不断提升英文表达能力。皇天不负有心人,后来一切发生了逆转。我不但获得多篇文章的录用函,还收获了很多珍贵的友谊。在访学即将结束时,马丁教授都惊叹到:“What happened?”
博三时的毕业论文撰写也是博士生活的重要一环。为了提高效率,在接近一年半的时间里,我坚持按时去图书馆,风雨无阻,对毕业论文进行反复修改。而老师亦牺牲了很多假期的时间,对我的毕业论文进行了精心的指导。他不仅逐字逐句阅读并修改了论文全文,还不厌其烦地对论文的所有要点进行反复、细致地推敲。当我的博士答辩以91分顺利通过的那一刻,我看到老师欣慰的笑容。我心底亦充满了对老师深深的感激。我知道,没有导师兢兢业业的指导,这一切美好似乎都不可能。后来我将照片冲洗出来,以定格那一个难忘、温馨的时刻。毕业论文写作不易,但一路上导师的关心和指导同行,让人感觉倍加温暖。
三年半的博士生活让我体会到求学的不易,也让我感恩导师和中心老师、同学的帮助和鼓励,让人有勇气去面对困难,解决问题,从而取得成功。回顾过去,我想说,当我们迷茫和彷徨时,抱怨往往无济于事,只有不断努力(概念意义)、将心比心(人际意义),才能使一切境况柳暗花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