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语篇意义的生成与理解”讲座侧记
2017年4月17日,上海交通大学马丁适用语言学研究中心执行主任王振华教授受邀在复旦大学做了题为“语篇意义的生成与理解”学术报告。这是一场“富有新意”、“全面系统”、“听众友好型”的报告。
对语言意义的研究一直是语言学领域的重要课题,但本次讲座内容突破传统的词义、句意研究,将语言意义的研究上升到大语篇层面,富有新意。
语篇意义的生成与理解是一个比较抽象的话题,王振华教授从“什么是语篇”、“语篇研究什么”、“语篇意义是什么”、“语篇意义是如何生成的”、以及“如何理解语篇意义”这几个部分循序渐进展开讲解,全面系统。
王振华教授的主要研究方向是系统功能语言学,而前来聆听讲座的听众有来自诸如修辞学、社会学等其他学科领域的学者。王振华教授在讲座中没有一味地“讲术语、玩高深”,而是结合现实生活中的语言现象进行剖析,娓娓道来,让大家对语篇意义的生成和理解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得到加工和理解,实属一场“听众友好型(audience-friendly)”讲座。下文是对这次讲座的提炼:
1.什么是语篇?
王振华教授指出
●语篇是系统。语篇是文本/话语生产者通过文本/话语(产品)及其消费者的互动来实现社会目的的系统(王振华 2009)。语篇系统包括生产者、产品、消费者和社会目的四个子系统,其中生产者和消费者根据情况有选择地进行产品交易,实现自己的愿望或达到自己的目的(同上)。
●语篇是行为。语篇的生产者和消费者通过产品(语篇)实施行为(同上)。
●语篇是交际媒介和交际资源,是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一种语言交际形式。这种形式既可以是书面的或口头的,也可以是多模态的。王振华教授认为“语篇”这个概念的指称范围应该扩大,“语篇”应该指大语篇。大语篇之所以大,不仅仅是指它“超越小句”,更应该指它包含不同的模态,比如交警执法话语,图片、音乐、电影电视等。
2.语篇研究的相关概念
研究语篇,我们需要知道语篇关涉的内容。这些内容包括:场域(filed)、主题(theme)、信息(message)、感情(emotion/feeling)和目的(goal)。语篇是具有语篇性(textuality)的。语篇性包括衔接(cohesion)、连贯(coherence)、意向性(intentionality)、情境性(situationality)、信息性(informativity)、可接受性(acceptability)以及互文性(intertextuality)(参见de Beaugrande & Dressler 1981)。
研究语篇离不开语言功能。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观点是,语言有三大元功能,即1)概念功能:语言可以用来建构经验世界,包括现实或心理世界中发生的动作、动作的参与者、动作的产生环境等等。2)人际功能:语言可以用来展现人际关系。这体现在语气、语言中的态度等方面。3)谋篇功能:语言可以用来组织语篇,包括研究语篇的组织手段、信息的呈现方式等。
王振华教授认为研究语篇就是研究其语篇性,而语篇性可从元功能观点进行分析和描写。具体的讲,概念功能研究语篇的信息性和情境性;人际功能研究语篇的意向性、可接受性和互文性;谋篇功能研究语篇的衔接和连贯。3.语篇的意义
王振华教授认为一个语篇的中心意义一般只有一个,即目标意义(goal)。这个中心意义又是语篇中各种基本意义互动的结果。语篇中的基本意义包括三种,分别是:
●语言使用者(language user)的意义,即社会意义(social meaning),主要涉及生产者、消费者、交际意图、目的、互动模式、对语言的选择、对表达渠道的选择等。
●所 使用的语言(language in use)的意义,即语言学意义(linguistic meaning),主要包括语篇架构、段落安排、信息流动、句际关系、遣词造句、句间衔接、语意连贯、标点符号、音调音频(参见王振华 2009)。
●制约使用者和语言的语境意义(contextual meaning)。 语篇的意义是通过语境意义、社会意义和语言学意义生成的,其中语言学意义既可以承载语言本体意义,也可作为语境意义和社会意义的载体,也即语境意义和社会意义通过语言学意义得以体现。4.语篇意义是如何生成的?
人类用语言交际,可说的话(can say)体现了人们可表达的意(can mean),可表达的意又进一步体现了可做的事(can do)。这个“可”(can)就蕴含了一种潜势。王振华教授认为,人有行为潜势(behavioral potential),语有意义潜势(meaning potential)。具体语篇的意义是语言使用者在意义潜势中对意义进行选择的结果。具体的说,词汇意义是在一定的语域或框架里生成的 (参考Fillmore 1985; frame semantics)。同时,每个说出的词都会唤起其对立意义(Trier 1973[1931]: 40 in Nerlich & Clarke 2000),这种对立意义包括同义、近义、反义、上义和下义。对立意义不仅存在于词汇间,也存在于短语和句子层面,《声律启蒙》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功能语法认为,句子(sentence)主要是以小句(clause)为表意单位,小句可以“传递信息、实现交换或呈现语篇”(Halliday,1994:34)。语篇意义则从语篇层面看语言资源是如何进行选择,进而实现传递信息、体现互动以及组织语篇的。
5.如何理解语言意义?
系统功能语言学作为一种适用语言学,强调语言学的社会解释力(social accountability),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语言意义。王振华教授对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理论基础做了简要介绍,包括:
●分层(strata):语类(genre)、语域(register)、语篇语义(discourse semantics)、词汇语法(lexicogrammar)、字系(graphology)
●分级(hierarchy):体现化(realization)、实例化(instantiation)、个体化(individuation)
●语法隐喻(grammatical metaphor)
●多模态(multimodality)鉴于篇幅有限,在此对这些理论不做过多介绍,有兴趣的可阅读Halliday & Matthiessen (2004)、Martin & Rose (2007)、Kress & van Leeuwen (2006)、Painter, Martin & Unsworth (2013)、胡壮麟等(2005)以及王振华(2016)。
“ 功能的整体构型建构/实现意义”(Halliday 1994:34)。王振华教授指出,功能可以识解意义,即对意义的理解要从语言功能入手。从功能的视角来看,句子意义可用及物性系统(Transitivity)、语气系统(Mood)以及主位系统(Theme)来理解,其中:●及物性系统研究谁或什么是举止言行及性状的负责者;
●语气系统研究谁跟谁交换什么以及人际意义的力度(参与者的身份、地位、话语权)
●主位系统研究信息安排、焦点、强调和修辞效果。对及物性系统、语气系统以及主位系统的介绍可参见Halliday (1994)。从功能的视角理解大语篇的意义要从语篇语义系统入手,具体的说:
●体现概念功能的两个系统为:用来识解人类经验的概念系统(Ideation)和考察人类经验之间逻辑关系的联结系统(Conjunction);
●体现人际功能的两个系统为:呈现态度的评价系统(Appraisal)和考察话语互动的协商系统(Negotiation);
●体现谋篇功能的两个系统为:追踪参与者的识别系统(Identification)和研究语篇信息流动的格律系统(Periodicity)。对语篇语义系统的具体介绍可参见Martin & Rose (2007)。最后,王振华教授指出,大语篇意义是语言意义研究的一个难点和热点,在研究大语篇意义时要将社会、文化、意识形态、价值观念、语言使用者、从众现象、离众现象、语言本体等诸多因素考虑在内。理解大语篇意义的理论工具当选系统功能语言学,因为她不仅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语言本体意义,也可以帮我们理解语言背后的意义。目前,多模态研究迅速发展起来,对多种模态意义集合的研究更加丰富了语篇意义的研究。
参考书目
de Beaugrande, R. & W. Dressler. (1981). Introduction to Text Linguistics[M]. London: Longman Publishing Group.
Fillmore, C. J. (1985). Frames and the semantics of understanding [J]. Quaderni di semantica, 6(2), 222-254.
Halliday, M. A. K. (1994). 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 (2nd edition) [M]. London: Arnold.
Halliday, M. A., & Christian, M. I. M. (2004). 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 (3rd edition) [M]. London: Arnold.
Kress, G., & van Leeuwen, T. (2006). Reading Images: The Grammar of Visual Design [M]. London: Routledge.
Martin, J. R, & Rose, D. (2007). Working with Discourse: Meaning beyond the Clause[M]. Beijing: Beijing Peking University Press.
Painter, C., Martin, J. R., & Unsworth, L. (2013). Reading Visual Narratives: Inter-image Analysis of Children’s Picture Books [M]. London: Equinox.
胡壮麟, 朱永生, 张德禄, 李战子. (2005). 系统功能语法概论 [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王振华. (2009). 语篇语义的研究路径——一个范式、两个脉络、三种功能、四种语义、五个视角[J]. 中国外语, 6, 26-38.
王振华. (2016). 新编系统功能语言学教程 [M] .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