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动态

茅盾文学奖得主李洱做客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系列专题论坛

学术大咖“云”集共论比较文学批评与创作

作者:廖静、彭青龙   发布时间:2020-08-17   阅读次数:-

20208月16日,“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系列专题论坛暨2020年首期线上高级研修班第二讲顺利开讲本场主讲嘉宾是著名作家第十届茅盾文学奖得主、中国现代文学馆副馆长李洱,讲座由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山东外语教学》主编王卓教授主持,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高级翻译学院院长中国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会副会长中国语言服务研究会副会长李瑞林教授担任点评嘉宾

讲座特嘉宾对话环节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所长、中国外国文学学会会长陈众议教授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中国外国文学学会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会会长彭青龙与李洱先生、李瑞林教授、王卓教授围绕中国当代作家面临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李洱先生中国先锋文学之后重要的代表性作家著有长篇小说《花腔》《石榴树上结樱桃》、《应物兄》,出版《李洱作品集》(八卷)。《应物兄》获第十届“茅盾文学奖"花腔》入围第六届茅盾文学奖,被评为“新时期文学三十年”(1979—2009)中国十佳长篇小说主要作品被译为英语、德语、法语、西班牙语、意大利语、韩语、捷克语、罗马尼亚语等多种语言在海外出版

李洱先生的讲座题为李辰冬“红楼梦研究”的启示。他从李辰冬《红楼梦》研究的背景出发,旁征博引、谈古论今,阐述了李辰冬作为中国比较文学研究的先驱中国文学经典走向世界做出的贡献指出李辰冬《红楼梦》研究对当今时代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李洱先生认为李辰冬《红楼梦》研究的重要性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李辰冬是第一位以平等的姿态将中国文学经典与世界文学经典进行比较研究的学者其次,李辰冬《红楼梦》研究出发点不是求“同”,而是着眼于“经验的差异”将中国的文学作品置于世界范围内比较文学的视域观照确立中国文学经典的地位第三,李辰冬从人物塑造、作品结构、文化传统、艺术审美等方面,全面、深刻地论证了曹雪芹是世界第一流作家,《红楼梦》是世界第一流作品。

李洱先生指出李辰冬的《红楼梦》研究重要现时意义。认为,《红楼梦》经典化过程带来的启示是任何一部小说都要放在世界文学范围内进行评估中国文学要在世界文学的舞台获得一席之地,从事文学创作的写作者和从事比较文学研究的学者都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李瑞林教授在点评中谈到李洱先生学贯中西,他的讲座带来一场跨时空、跨领域、多维度的对话,覆盖面广内容深刻讲座从比较文学的维度阐释了《红楼梦》民族性国际性对于开展比较文学研究的学者具有重要的认识意义最后,李教授就讲座的关键词之一经验差异进一步阐述自己看法,从不同角度论述作家和文学评论家如何辩证地看待处理“同”和“异”的关系

在嘉宾对话环节,四位专家教授与李洱先生中国作家担负的国家使命文学作品的民族性和世界性文学作品的海外译介影视剧改编文学阅读推广话题进行了深入沟通和探讨碰撞出思想的火花

陈众议教授指出,在西方国家掌握主导话语权的背景下,中国文化、中国文学走向世界任重道远,中国作家担负的国家使命不是简单跟国际潮流接轨,而是怎么把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文学经验转化成审美对象,开展更多、更高层次的国际交流合作。

彭青龙教授呼吁外语学者发挥语言优势,和中文界学者一起合作,通过比较文学研究把更多的中国作家作品推向国际社会,展示中国作家的智慧,推动中国文学海外传播

李瑞林教授提出国内的英文学术期刊开辟知名作家专刊,中国作家的创作思想、创作风格、创作精华以文学评论的方式向国际传播,这也是中国作家走出去的重要的途径之一。

王卓教授谈到中国文学经典的阅读推广活动针对现在很多学生不愿意阅读文学文本,他们更喜欢别人给他们讲故事或者是看视频材料,王教授期待更多的作家参与、指导学生的阅读交流活动,使文学经典重返人们的生活中心

彭青龙教授希望李洱先生能够关注科技发展给人类带来的深层困境,通过文学作品读者的反思,为科技理性、工具理性注入人文关怀,帮助人类社会走出工具化、功利化的窠臼。

李洱先生作品的民族性和世界性、作品的海外传播、影视改编等问题发表了看法表示对作品的译介,包括译者风格、译介形式等持开放的态度,但对影视改编中的种种扭曲和篡改现象表示不满和无奈。

此次讲座由腾讯会议和哔哩哔哩网站同步直播,得到了教授、学者的广泛关注,在问答环节与李洱先生展开积极互动。李洱先生就文学的误读、文学作品的读者接受和海外传播、面对世界文学场域的“裁判”当代作家如何立足于自身传统等问题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引发了在线观众的共鸣。

“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系列专题论坛暨2020年首期线上高级研修班”第二讲圆满结束。

 

 

 

 

地址:中国上海东川路800号上海交通大学闵行校区杨咏曼楼

  邮编:200240  网址:http://sfl.sjtu.edu.cn

​​​​​​​ 电话:021-34205664 (党政办公室)  021-34204723(教学科研办公室)

Copyright @ 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旧版网站